趙志群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有效的學習是一個整體化的學習過程,它包括專業學習(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學習(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形成)、社會與交流式的學習(通過合作交流形成社會能力)以及情感和倫理的學習(通過反思、負責任地參與社會和政治活動形成情商)。
要想實現整體化的學習,應當遵循以下3個基本原則:
1.設計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在現代社會,人力資源的素質通過多元文化取向對社會發展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并影響著技術的走向。為了滿足社會和企業日益提高的對產品質量和員工創新能力的要求,職業教育有義務促使教學對企業組織發展和技術進步產生積極的影響,這要求職業教育必須進行從“適應導向”向“設計(shaping)導向”的戰略性轉變,相應地,教學也只能通過針對職業實踐中的開放性任務展開,促進學生“設計能力”的發展。
2.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學生與他人、工具和物質世界的互動過程,認知和行動是不可分離的整體。要想實現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教學中必須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即學生通過研究和開發式的認識、思考和行動,在多變復雜的真實工作環境中,以個體或小組方式,獨立選擇工具、設計工作方法、控制工作過程和保證工作質量。
3.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持人。隨著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的任務從傳統的傳道授業等中心性工作轉向設計策劃和輔導咨詢等輔助性工作,如設計學習任務、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組織實施學習活動和提供學習資源等,這也意味著教師角色的內涵更為豐富:教師既是專業人員、教育者、培訓師、人力資源開發師,又是學生的代表和監護人。
要想實現整體化的學習,在教學設計中還應當解決以下6個基本問題:
1.全面發展的學習目標。包括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社會與交流能力以及認知和道德方面的學習目標。現代職業教育著眼于人在一個職業領域(domain)中的持久生涯發展和職業成熟,其學習目標包括相關知識、技能、工作方式方法和職業經驗性成分,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完成本職業領域典型工作任務(professional task)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實踐專家(expert worker)。
2.專業能力和與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學生獲得在工作世界中所需的知識,并將其個人技能、天賦與未來職業生涯發展聯系起來,而專業能力的提高與建立職業認同感(identity)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職業認同感與職業忠誠度(engagement)、企業忠誠度和工作道德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一當代職業教育研究的全新命題為職業道德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新挑戰。
3.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學習方式。有效的職業學習是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的整體化感悟與反思,僅停留在“理論為實踐服務”和“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層次是不夠的,應通過特定的教學載體,通過手腦并用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學習的統一,行動、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個體人格發展與職業發展的統一,實現科學世界向技術(工作)世界的回歸。
4.自我管理式的教學方法。現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管理式的學習,教師設計和構建能夠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學生以現實生活和工作環境為基礎,根據需要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確定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并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從教師、同學甚至競爭伙伴處獲得所需知識技能。自我管理式學習滿足了成年人學習的個性化需要,學習成為一種內化的職責。
5.學習任務(問題)引領的教學情境。按照建構主義和情境認知學習理論,有效的學習遵循拋錨式教學程序,即學習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問題基礎上,即“拋錨”,一旦問題被確定,教學內容和進程就被確定。這里的核心是創設與企業真實工作情境盡量一致的學習情境,開展“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的和建構的實踐”,學生經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在與學習情境各要素的交互中,主動建構學習的意義和在企業中的社會身份。
6.科學的學生學業評價和職業能力測評。有效的職業學習是一個包含學業評價和職業能力測評的完整過程,其基礎是建立在現代職業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能力模型:即包括職業功能能力、工作過程和策略性能力以及整體化設計能力等成分,又要區分出“從初學者到專家”職業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學業評價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習質量和對學習過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