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高職院校的學生還難以接受就業崗位大眾化的現實,沒有做好從一個普通勞動者干起或是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準備。常常抱怨一線技術工作辛苦,工作環境差,總想坐辦公室當白領,看不到發展前景和廣闊空間;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整體評價呈現多樣化,對中小企業員工的認同感較強,對中小企業的信任感不足;地域、環境、酬薪成為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選擇的三大因素。
關鍵詞: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心理特點
作者簡介:段洪斌(1973-),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3-0059-04
一、研究背景
200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將基層就業視為我國現階段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該意見指出,基層就業不僅包括到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工作,還包括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到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工作。其目的在于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以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突出矛盾。
中小企業是人學生基層就業的重要單位。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十分迅速,2007年中小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利潤、出口額分別占到全國企業總額的60%、40%、60%,小企業數量已占到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99.5%,理論上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
二、研究方法
為做到調查的科學性,我們按照學校的學科門類、辦學特點等標準,分層抽取了金華職業技術學校和浙江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職院的學生,對各年級學生進行了分層隨機抽樣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題375份,有效率75%。調查對象皆來自具有中小企業就業可能性的專業,其中男生229人,女生146人,分別占樣本總量的61%利39%;來自農村的學生171人,來自城市的學生204人,分別占45.6%和54.4%:理工科專業學生176人,非理工科專業學生199人,分別占46.9%利53.1%;大一到大三的學生分別占30%、35%、35%。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基本評價
高職學生對中小企業的基本評價反映了他們對企業各方面的整體印象和基本判斷,對他們選擇中小企業就業起著關鍵性作用。該問題的研究對于有效把握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的心理特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中小企業的整體評價呈現多樣化與客觀化特征。
如表1所示,從整體上看,各項評價的平均值為3分左右,沒有任何一項超過4分或者低于2分。大學生在各項上選擇很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比例都非常低,選擇比較符合、一般符合和較不符合的占絕大多數。此外,僅在規模小、機制靈活、工作保障性差這三項上選擇比較符合和很符合的累計人數超過了50%。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中小企業的整體評價并不集中于某幾項,各項評價較為趨中并不極端。這表明大學生對中小企業的評價呈現出多樣化特征。而從現實來看,這些評價基本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題目中有關中小企業的4項正面評價,機制靈活(3.6)排在第二位,就業機會多(3.3)排在第六位,企業家搖籃(3.2)排在第八位,創新能力強(3.2)排在第九位。4項的平均值為3.35,而另外11項負面評價的平均值為3.22。可見,高職生在中小企業的正負評價目得分較為接近,整體評價有好有壞,基本符合企業實際。反映出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整體評價趨于客觀和理性。這種從過去的一味否定到現在的客觀與理性判斷,一方面說明了高職生對中小企業認識的逐漸成熟,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中小企業的發展變化給高職生的認識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因此,中小企業吸引高職生就業具有較大的可能性。
對中小企業員工的評價較為肯定,認同感較強。表1顯示,中小企業員工素質低(2.73)、員工社會地位低(2.8)、員工發展前途小(2.8)這3項的得分排在所有項目的最后,是最不符合高職生印象的評價,它們的平均值僅有2.8。在員工素質低一項上選擇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累計人數占45.6%,在員工社會地位低一項選擇較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累計人數占41.2%,在員工發展前途小一項上選擇較不符合和不符合的累計人數占40.1%,均大大高于選擇比較符合和很符合的累計比例。可見,相對于企業本身來說,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員工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這些評價是客觀與理性判斷的結果。說明了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員工并沒有職業上的歧視,而是有著較強的認同感。因此,促進高職生到中小企業就業有著較大的可行性。
對工作穩定性和保障性的評價較低,信任感不足。調查發現,企業規模小一項平均值為3.9,位居第一,而且變量值之間的差異最小;工作保障性差一項平均值為3.49,位居第三;機制不健全一項平均值為3.33,位居第五。通過內容分析可知,這些項目都是與企業員工工作穩定性和保障性有關的內容,各項目得分相對較高,說明高職生對這些因素的評價較低。同時,在企業規模小一項上選擇比較符合和很符合的累計人數占70.6%,在工作保障性差一項上選擇比較符合利很符合的累計人數占50.9%,在機制不健全一項上選擇比較符合和很符合的累計人數占46.2%。說明這些評價與高職生的中小企業印象較為符合。對中小企業缺乏信任感,是多數高職生對中小企業就業仍然存在疑慮和擔憂的重要原因。
(二)高職生中小企業擇業的要素
對高職生就業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興趣和就業價值觀方面。擇業價值標準反映了就業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高職生就業心理特點研究的關鍵維度。

1.地域。調查得知,高職生畢業擇業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工作單位所處的區域。首先考慮的是位于大城市如京、津、滬、穗等地的單位。其次是沿海開放城市或特區,如:青島、寧波、蘇州、杭州等。而對處于祖國邊際地區、中小城市的單位則被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
這些選擇自己職業單位所在區域的方法,盡管帶有普遍性、實際性,但是未免太絕對了。實際上選擇地處內地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區域的工作單位就職固然有一定的優越性。這些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是全國的中心,不但生活方便、條件優越、住處交通方便、文化生活豐富,而且再學習與深造機會多。但是畢業生也同時應該考慮到:由于這些大城市的大公司、大機關干部人才濟濟,專業人員齊備,因而剛剛畢業的學生很少有鍛煉機會,容易受壓抑;邊遠地區和中小城市地區的工作單位雖然條件差、比較艱苦,但是由于缺乏人才,所以對高職畢業生的使用極為重視。畢業生的才智有充分發揮的余地。今天交通與通訊日益發達,雖然這些單位離大城市較遠,但是由于交通便利也大大地縮短了距離,縮短了行程時間。這對于有志者來說是可以考慮的因素。
2.環境。選擇就業單位,不能不考慮今后工作的環境。因為工作不是一二年而是十幾年幾十年的事,要有長遠的目標。頻繁地調動工作崗位對自身的發展未必有利,因而要求高職畢業生第一次擇業,就應盡可能考慮周全。擇業要考慮的環境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人單位對自己專業需求的迫切性。一般來說,迫切需要畢業生和畢業生掌握的某項專業的單位,對畢業生的使用十分重視,工作安排也頗近人意,比較合理。如果用人單位需求量少,或可有可無,可進可不進,那么,畢業生的安排多是不夠理想,只做些配套工作而已。
第二,就業單位的發展前景。畢業生的發展前景與所在單位的發展前景密切相關。如果所在單位技術裝備水平高,企業(公司)規模大,領導重視人才使用,職工文化素養高,經營范圍熱門,那么市場(國內、國際)競爭力強,無疑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發揮才能的機會多,得到鍛煉的機會也多。這對畢業生的前途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第三,繼續深造的條件和機會。高職畢業生從院校出來,一般掌握某一門專業知識,知識面還是有限的。要在今后求得發展,有所作為,必定要在工作中繼續學習,補充新知識,為了今后的發展,畢業生在擇業前應該考慮用人單位是否具備學習深造的條件。比如:學習場所,科研設備,是否能有深造機會等。這樣可以邊干邊學,實踐中爭取創造深造的條件。
第四,人際關系。這是個不得不考慮的擇業因素。設想在一個人際關系緊張,勾心斗爭,每天要應付來自各“宗族”、“派系”的干擾,如何能舒心地工作和學習呢?所以,有條件的話。對這個問題一定要用些時間調查一下。在群眾與領導、領導與領導、群眾與群眾之間關系錯綜復雜的單位工作,是難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
3.酬薪。酬勞主要指物質待遇。如:工資標準、獎金數額、有房條件等。
計劃經濟時,畢業生就業之后,工資標準是一定的。而市場經濟中包括中外合資企業等,單位發展的前景不同,職工的經濟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有的甚至是很懸殊。高職畢業生在擇業時也應考慮和研究這個問題。但是要目光長遠,決不能一味追求實惠而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忽視自己的發展前途。
(三)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的心理現狀
高職生能夠正視社會現實,就業態度和動機呈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突出存在著不滿足現狀,具有較高的期望值,有不切合現實的理想成分。
1.高職生急于求成,就業期望值較高。在“你選擇‘訂單教育班的動機是”問題中,52.8%的學生認為“現在我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社會對高職學歷還不認同,應珍惜訂單學習與就業的機會”。33。5%的學生認為“它讓我們比別人提前適應社會,更早地鍛煉自己,使自己不必為就業發愁,對自己的發展更有利”。有22.5%的學生認為“把選擇訂單教育班學習作業提高能力的跳板,有機會就另謀高就”。在“你對什么樣的訂單企業感興趣?”的回答中,89.3%的學生選擇“國有大型上市企業或外資企業”。10.7%的學生選擇“能就業就行”。
2.高職生誠信意識不強,實用主義思想支配就業選擇。在“如果你有更好的就業選擇機會,你會如何的”的回答中,54.5%的學生認為“愿意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更好的環境就業”。27.6%的學生表示“我的目標和期望值看單位對自我價值的回報”。有17.9%的學生認為“有些憂郁和茫然,不知如何選擇是好,參考家長的意見后再做決定”。在“你認為到訂單班就是企業的一分子嗎?”回答中,76.8%的學生認為“想到企業工作,但沒想到是企業的一員。”可見,一些高職生在職業追求上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職業的個人價值。
3.高職生充滿就業信心,但是少數學生缺乏勇氣,底氣不足。在“社會對高等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愿意”的回答中,有94.7%的學生認為“希望與自己同等或高于自己學歷的學生平等競爭,學歷并不代表能力。”有0.78%的學生對憑自己的知識、能力在社會上進行擇業競爭缺乏足夠的信心。在“你認為360行,行行出狀元可能嗎?”問題中,37.4%的學生認為“可能”,62.6%的學生認為“不可能”。可見,高職學生普遍自我評價較高,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同時,存在著對職業認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高職生就業先入為主,但又不希望限制自己發展。在“你愿意一生服務于選擇的訂單企業嗎?”問答中,95.4%的學生認為“不可能”,只有4.6%的學生認為“可能”。可見,盡管高職生把選擇訂單培養自己處于就業有利的地位,但又不愿過早就被某一企業固定自己的職業終生。在“你認為簽協議能起到法律效力嗎?”問題中,51.4%的學生認為“無所謂”,24.8%的學生認為“能保護學生的合法效益”,22.8%的學生認為“可能有法律效力,害怕簽協議”。
高職生就業與成才的高期望值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相矛盾,也為高職生擇業和就業設置了心理上的障礙。
四、研究結論
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基本評價:高職生對中小企業的整體評價呈現出多樣化特征,認識趨于理性;對中小企業的員不給予了旨定性的評價,認同感較強;對企業工作穩定性和保障性方面的評價較低,信任感不足。此外,不同性別和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高職生在某些基本評價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高職生中小企業擇業的價值標準方面:高職生選擇中小企業就業時最看重的是地域的差異,同時非常看重用人單位對自己專業需求的迫切性,就業單位的發展前景,繼續深造的條件和機會,人際關系以及酬薪等因素。地域、環境、酬薪共同構成了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的職業動機三因素模型。
在高職生中小企業就業的心態方面:總的看來,高職生到中小企業就業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正確認識高職中小企業就業的心理特點對于有效促進高職中小企業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志.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青年研究,1997第3期第33-37頁.
[2]胡志海等.職業刻板印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4年第3期第628-631頁.
[3]夏凌翔、萬梨.論大學生的就業心理[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12期,第129-132頁.
[4]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與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喻永紅、李志.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第42-44頁.
[6]賴德勝.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象、原因及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第4期,第33-35頁.
[7]曾湘泉[J].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經濟研究,2004年第6期,87-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