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丹丹
職業院校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與實踐,引起了許多爭議。筆者根據多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有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所采用的課件畫面背景復雜,將聲音、圖像、文字及動態視頻等效果形象地顯現出來,但恰恰是這一點畫蛇添足、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這種重演示而輕自學的教學方式不重視研究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處于被動地聽或看,養成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似乎接觸到許多東西,實際上在轟轟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沒有記住、理解任何東西,更談不上去反思、去創造,最終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的實際效果。
2.缺乏師生互動
個別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應用教學,只圍繞“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上課時只顧一味播放、講解,演示事先設計好的課件,而忽略了“主體”的感受,結果使多媒體教學成了“講稿演示”、“電子課本”。這種“會議上的報告”形式,真正地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拋之腦后,導致了學生注意力過多集中于觀看多媒體課件上,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求索、積極思考方面的能力降低。課堂氣氛顯得拘謹,缺少師生互相活動、互相討論、互相觀摩、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很難完成感情教學目標,達不到教學預期的效果。
3.教學速度難以把握
多媒體技術集合所有教學元素,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師容易不自覺地加快課堂教學速度,忽視與學生思維節奏的合拍。如果學生在這種快速的教學中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會造成學生感知的不充分,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徹,無法完整地做筆記,則會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從而對教學內容產生的疑問不斷增加,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反之,如果節奏過慢會造成學生的情緒渙散,對教學產生消極的阻礙作用,由于求知欲不能得到滿足,同樣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4.缺少及時評價和鼓勵
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實現了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的同時,教師精力過多地集中在多媒體課件使用、流程操作上,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不能在演示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了解學生的所想、所問、所知;就不能切實理解授課內容和學生反饋的真實教學效果,同時,忽視了這一教學環節,不僅束縛了學生發展,也是教學環節不完整的體現。
二、必要措施
1.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
教師應最大限度依據教學內容增加師生情感的互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營造和諧愉快、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開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給學生留下充足思考的空間,確保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
2.適量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講課時,不可將學生變成接收信息的容器,應在充分組織教學的情況下,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間斷地演示多媒體課件來不斷強化所講授的基礎理論,同時使用動畫、圖像、聲音等重復解釋一些復雜、抽象的理論,這樣可保證學生在學習時既不至于過多地被課件所吸引,又可以適當轉換思維,減少聽課的疲勞,不但可達到預定的學習效果,而且做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做到內容適量,速度適中,使學生有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余地,做到快慢結合。
3.適時的激勵與評價
評價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教學的一種必要的手段。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設計相關的評價,把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的點滴成功都予以及時鼓勵和做出肯定的評價。學生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中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學習情感,激起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自身缺點和優點的認識,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潛能和強項,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建立自信。
4.設計合理的教學課件
教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課件結構上,可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將課件設計成學生學習的導航器,并注意增強知識點的重點突出,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使課件流向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隨意調控,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