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焱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等職業院校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正確地理解職業教育課程的內涵,把握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構建高職教育課程的新模式,對提高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高職課程的內涵
1.課程定義
課程是一個定義多樣性的概念。我國學者將其歸納為三種解釋,一是“學科”說,廣義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稱,狹義指一門學科;二是“過程”說,認為課程是一定學科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和順序安排,還包括規定學生必須具有的知識、能力和品行的階段性發展要求;三是“教學內容”說,即將列入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和它們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開設順序等總稱為課程。
2.職業課程內涵
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研究狀況,“職業教育課程”可以采用“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學內容及其組合形式,包括專業教學計劃及其學科教學大綱、教材,以及所規定的全部教學要求的總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從職業院校的性質上看,職業教育實施的是專門教育,即根據職業門類劃分,將課程組合成不同的專業化領域。
二、高職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的統一,它是我們實現高職培養目標的手段,也是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的核心。職業技術課程“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高職高專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在采用“能力本位”課程觀的基礎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的課程觀。具體改革的目標應是: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崗位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群)的需求。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就業上崗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實現“多證書”制度。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
三、高職課程模式的構建
高職教育課程具體的模式有很多,但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典型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單科分段式課程模式
單科分段課程是指針對某一特定職業或工作崗位的需要進行課程編制,其基本結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習課)三段。這種課程模式在教學上循序漸進,課程安排上力量集中,對于知識的傳授是很有益的,但學科中心的傾向明顯,聯系實際則考慮不夠,學生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不足,無法在工作崗位上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而在技能培訓方面,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訓體系,學生動手能力不強。
2.核心階梯課程模式
核心階梯課程模式,是德國“雙元制”中中等職業教育所采用的課程模式,因此也叫“雙元制”課程模式。“雙元制”中,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是指為學校提供實習培訓的企業。核心階梯課程的理論采用綜合科的方法,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中心,將與培訓有關的專業知識、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文化基礎知識加以綜合,不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著重于整體能力的培養,具有廣泛性、融合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但是,這種模式對教學條件和教學管理有較高的要求,否則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3.能力本位課程模式
能力本位是一種職業教育與培訓思想,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的能力本位課程開發模式,我們稱之為能力本位課程模式。能力本位課程模式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企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和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減課程內容。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建立新的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考試、考核方法。新課程體系以崗位需要為考試、考核內容,包括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
在當前的高職課程改革中,只有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課程觀,理解和把握職業教育課程的真正涵義,突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和培養方案及構建課程模式,我們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模式改革才會收到實效。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