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迎春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更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健康人格、良好心理素質的現代人。語文是一門蘊涵著豐富人文性與科學性的學科,在進行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語文教學中,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就成為我們探討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把青少年培養成什么樣的合格人才也成為探索的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做人”是關鍵,要求我們培養有健康人格、良好心理素質的現代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立功業的重要條件,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中學生,渴望著獨立,身上充滿了叛逆的精神,心理上存在著對外界的抗拒。如果不能及時引導、疏導,他們可能會心情郁悶,固執偏激,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心理問題。事實表明:心理教育在當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心理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能想象。”學校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標”或“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實現全面人格的和諧發展。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它以促進人們心理調節、發展更大的心理效能為目標,使人們健康地生活,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更有效地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的內容完整、協調一致,主要用于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的發生。對中學生而言,可以把下面幾項指標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1)正視現實、適應環境;(2)心理特點與年齡階段相符合;(3)悅納自己、自尊自愛;(4)情緒正常、樂于交往;(5)心理協調、人格健全:(6)奮發向上、自強自制。
語文是一門蘊涵著豐富人文性與科學性的學科,在進行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不僅是人們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所負載的信息還具有較強的文化功能和人本功能。正如巴金先生所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更好。”語文教師正是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教師不可能給學生地位、名譽、職業和金錢,但確實可以給學生更寶貴的東西——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這也正是學生一輩子需要的最可寶貴的財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語文教學中,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
一、教師人格魅力的引領——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西方傳統派代表赫爾巴特提出:“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中,握有主動權的是教師,學生是直接在教師的心目中,作為教師是必須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在教學活動中,當學生喜愛某位老師時,有時他并不是由于學習需求,而是為了博取老師的喜愛,獲得與教師交往的滿足,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熱情、熱愛、尊重、合作、活潑、樂觀、幽默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以便在課堂中能游刃有余地去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師的熱情引領下,學生則很容易對語文課產生興趣,完全消除恐懼、焦慮等心理負擔,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可見,教師心理健康的狀態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效果,而且影響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尤其是語文教師,在塑造學生心靈方面更富有不可推卸的特殊使命。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融入語文情趣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要在課堂上融入情趣教學。語文情趣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顯然是多方面的。
1、在“自我設計”中增加更多的自信力。語文情趣教學有助于學生對“先賦角色”的勇敢認可。比如你是出身豪門還是出身寒窯,這是每個人無法改變的,但只有勇敢接納“先賦角色”的人,才能成為心理健康者,否則必然存在心理障礙。人的“先賦角色”是無法選擇的,但要想成為什么樣的“將來角色”,卻是可以自我設計的,這種角色在社會學上稱為“自致角色”。語文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其中記錄的英雄凱歌、凡人善行、生活趣事,無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在情趣化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將為他們的拼搏而感動,為他們的成功而歡呼,由衷地分享他們的快樂,從而逐漸地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增加生活的自信。
2、從“與人合作”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師要發掘語文教材中“與人合作”方面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討論、協作的過程中享受與人合作的成功。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具有極強的互動性,樂于與人溝通和合作者,從他處得到的幫助和支持越多,其成功的幾率就會越高。語文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都可促進師與生、生與生的信息交往,從而在互相啟發和競爭中品嘗合作的快樂。
3、從語文學習中享受更多的輕松感。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樂于學習,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語文課應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新鮮感,比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旅鼠之謎》、《消逝的仙湖》等課文,都能強烈地吸引學生,使語文本身更具藝術的魅力。
三、因材施教,以人為本。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深有感觸,班級中的學生雖然處于同一年齡段,但他們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良莠不齊。確實,這種差異是不容否認的。孔子說過要“因材施教”,這一古老的教育法則,仍然適用于現在的學生。這要求我們在備課、講課、討論、提問、作業中要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設計,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品嘗成功帶來的喜悅。
四、運用欣賞鼓勵的話語,克服學生自卑心理。
有人說“贊美如陽光”。贊美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發揚優點,不斷進步。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每個孩子更渴望成功,更渴望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肯定,渴望得到表揚。作為語文教師,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欣賞他、贊美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教育家珀凱說過:“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在課堂上提供一種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失敗。”成功的次數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愈濃。有些學生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語文教師一定要幫助這部分學生理性地面對挫折,摒棄自卑,揚起學習的風帆。
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應該在教法的不斷探索與改革中,達到知識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雙重效果,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