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香
摘要:本文在分析利用圖書館資源推進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圖書館現有資源和設施為依托,更新觀念,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城鄉援助模式進行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農村;文化;信息化;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0.7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11—02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經濟已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比如他們渴望看書,渴望學到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渴望參加城市里流行的文化娛樂活動。但是,由于廣大農村遠離城市、文化設施落后等原因,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相對落后。雖然農村基本上開通了電話,建設了有線電視,甚至網絡也逐步流行起來,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處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農民對文化的需求,進行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成了時代發展的要求。為了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徹底改變農村文化落后的狀態,加大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利用現有的圖書館資源和設施優勢推進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是刻不容緩的任務。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的發展目標,為農村文化信息化的推進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利用圖書館資源推進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思想觀念落后,信息化意識淡薄,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重視
農村普遍存在因循守舊、安貧樂道的小農意識,影響了對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他們片面強調經濟建設,而忽視了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再加上廣大農村干部的自身整體素質不高,使得農村文化建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更別說推進文化信息化這項重大工程了。在信息化建設這個問題上,縣、鄉圖書館的思想準備不足,相當多的人還處在消極等待的迷茫之中。為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心理素質,造就一大批觀念新、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開展城市和農村信息的共建與共享是勢在必行的。
1.2地域不平衡,基礎設施簡陋,缺少必要的財政投入
相對城市而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而且在不同地區間分布極不平衡。在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圖書館就建設得好些,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技術人員,而在中西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由于條件惡劣,文化事業發展緩慢,不要說文化信息化建設了,就是像圖書館、文化站等基礎文化設施還相當落后。藏書量少,更新慢,而且大部分書籍完全不對口,真正能讓農民朋友提高文化素養,更新科技知識,幫助發展農村事業的圖書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作為政府所承擔的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財政支持狀況,在當今農村經濟還沒有充分發展的同時更不愿意考慮投資文化信息化資源,還沒有把這項工程納入到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中,沒有把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放到新農村工作的應有位置,經費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證。他們認為此項目建設投資大、回報小,弄不好要自背包袱。因此,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在很多地方相當于一張空頭支票,沒有人知道其兌現的日期。
1.3城鄉援助模式尚未建立,文化輸送渠道有限,信息化程度低
雖然政府為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也經常開展送文化下鄉、送電影下鄉、送科技下鄉的活動,但此一時彼一時,沒有長期規劃性,宣傳力度不夠,沒有達到讓農民朋友形成求知的習慣欲望,經常出現有用信息與信息需求者分離的情況。雖然我國也在努力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建立了一部分農村的無線電或有線電視網絡、廣播電話系統,而且有些鄉村還進行了遠程網絡建設,但畢竟是鳳毛麟角,通過這些渠道提供或傳遞的信息資源極為有限,沒有規劃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再加上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新農村文化建設始終處于一種疲軟的狀態。而在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圖書館也具有較好的信息化條件,但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較少考慮農村的需要,城鄉援助模式尚未建立,文化輸送渠道有限,農村信息化程度低。
2.利用圖書館資源推進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2.1更新觀念,加強信息化意識,照顧農村文化需求
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它是架起農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最好的平臺。文化信息化這個平臺能讓農民坐在家里掌握、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通過信息網絡尋找合適的市場,使農民能成為一批緊跟時代步伐的、利用現代高科技增加收入的新型農民。利用這個平臺使農民簡捷方便地獲取必要的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陶冶情操,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縮小城鄉差距,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并貫穿在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之中。先進的文化能夠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基層政權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根本上提高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首先需要各級政府要更新觀念,加強服務意識,要站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考慮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從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并重的高度正確對待這項工程。特別是鄉鎮“一把手”在這問題上要高瞻遠矚,開闊思路,加強責任心,克服困難,以服務群眾、開拓創新的公仆精神,做好當地圖書館的調整工作,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出與大都市相配套的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戰略目標,把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納入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盡早實現圖書館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帶動當地群眾開展網上學習,讓廣大農村農民也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樣的文化教育,學習技術,學習知識,找市場,找銷路,開闊農民的視野,準確及時把握市場動態,為致富找捷徑,從而加快農村的發展和建設步伐。
2.2以現有的條件為依托,挖掘潛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圖書館是文化信息中心,集中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科學知識,加強鄉鎮圖書館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在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的歷程中,要以現有資源為依托,不斷豐富圖書館資源,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以此逐步帶動周邊地區的信息化建設,以輻射的方式向周邊農村地區進行義務的文化、技術培訓,定期向他們傳授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安全知識,為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培養人才。除此,地方高校圖書館相對于一般的公共館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豐富,人員素質相對較高,信息化程度高,具有功能齊全的網絡系統,協助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方面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為順應時代要求,地方高校圖書館應介入地方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產品,將自身在文化信息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技術向農村推廣。另外,經費問題一直是困繞農村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充分重視此項經費的投入,要加大投資力度,要把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而且保持一定的比例,保證對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增幅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幅,改變過去對文化事業投入的低額度甚至負增長,務必要給這項公益性的事業予以一定的經費保障。在目前財政有困難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如國家與個人、集體、社會相結合的方式,打破由國家統包的傳統模式,加快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步伐。
2.3建立城鄉援助模式,擴展文化輸送渠道,提高農村的信息化程度
目前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幾乎是一塊空白領地,在許多偏遠山區,通訊發展非常緩慢,利用圖書館開展文化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信息傳送不及時、知識輸送不持續、電腦等現代化設施短缺等。雖然一直以來,政府都有支持送文化下鄉活動,但效果不是明顯,不能及時全面地提供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文化科技知識。因此,為改變城市信息過剩而農村信息匱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擴展信息輸送渠道,建立城鄉援助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地方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它所收藏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近幾年,隨著高校圖書館傳播手段的先進化,同一信息可供給的用戶數大大增加,大量的信息資源可跨空間使用的程度加深,而廣大農村卻不能及時享受他們需要的信息,因此為縮小城市和農村的信息化差距,讓城市圖書館的文化信息向農村方向流動,建立地方高校圖書館與農村的信息輸送渠道,建立信息的共建共享工程,讓城市和農村文化信息有效循環和流動是政府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在農村網絡還沒有普及的今天,為方便農民們及時有效地掌握最先進有用的農業生產知識,可以指定一批技術人員,也可在農村中挑選一批素質較好的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農村設立文化信息咨詢中心,這樣信息技術人員就可以長期駐扎農村,隨時接受當地農民的文化咨詢,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有用性。同時定期開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信息以及文化知識培訓,傳授最新的農業技術和文化科學知識,將城市文化資源逐步引向鄉村,把城市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強勢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形成以城帶鄉、城鄉文化資源一體化的文化事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參考文獻:
[1]李露芳.農村圖書館事業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圖書館雜志,2006,(10):40-41.
[2]高俊書.圖書館與農村文化扶貧[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7):83-85.
[3]何義珠.探究中國農村圖書館發展道路[J].圖書館論壇,2007,(1):31-33.
[4]齊峰,林尚然.農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其路徑選擇[J].理論學習,2006,(3):25-27.
[5]劉金元.鄉鎮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在新農村經濟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6,(9):211-212.
[6]譚泓.農村實現“文化樂民,文化富民”的思考[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6,(12):3-4,8.
[7]林寧,肖潔.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與圖書館的角色定位[J].圖書情報研究,2006,(29):9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