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提起糖尿病,人們就會想起今天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手段——胰島素。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胰島素的發現過程在歷史上四次與“諾貝爾獎”結緣。
認識胰腺分泌液有消化功能,是探求控制糖尿病有效方法的第一步。早在17世紀中葉,德國解剖學家威爾遜就發現,胰腺有一個小小的導管通入小腸上端,每天向小腸輸送一定的分泌液體。1883年,美國醫生博蒙特對消化道液體進行了充分研究,結果發現胃、腸、胰腺、膽都能分泌液體,并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20世紀初,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改用人工瘺的方法研究胰腺分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榮獲了1904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同時代的德國醫學家朗德·漢斯在顯微鏡下發現胰腺內有一些特殊的島狀結構,即胰島,但不知道它有什么功能。其后不久,另兩位德國科學家梅林和明科夫在實驗中發現,切去胰腺的實驗動物都患了糖尿病。他們試圖用胰腺來治療糖尿病。然而,經過近20年的努力,沒有獲得成功。但他們的研究肯定了糖尿病與胰腺之間的關系。
1902年,英國醫學家貝利斯等人發現,胰液總是在食物進入腸道時準時分泌,他們還獲得了一種由小腸分泌入血,促進胰腺分泌的物質——促胰腺素。這一發現啟發了蘇格蘭醫生沙比謝菲,他敏銳地意識到,胰腺既然與糖尿病有關,而又不能治療糖尿病,那么,胰腺可能分泌一種直接進入血液的“激素”,控制著尿中的糖分;這種“激素”是由胰腺內島狀結構分泌的,因而,他將這種“激素”命名為胰島素。1921年,加拿大醫生班丁證明了謝菲的假說成立。班丁通過結扎牛的胰腺導管使其萎縮,成功地從萎縮的牛胰腺中分離出了胰島素。次年,班丁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人獲得良好效果。這一重大發現,使班丁榮獲了19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與胰島素相關的另兩次獲獎,一位是阿根廷著名醫學家豪塞,他在對腦垂體的研究中,發現腦垂體對胰腺分泌胰島素有重要影響,由此獲得了194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另一位是英國化學家桑格,他經過7年潛心研究,終于確定了胰島素的分子結構,使胰島素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被人類弄清楚化學結構的蛋白質,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島素。他因此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正是由于這些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今天才有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胰島素人工合成制劑,造福于廣大的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