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趙秋亮 單海校 羅子華
自高校擴招以來,各高校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的畢業生也是愈來愈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需求迫使高校在對學生的理論教育上進行寬口徑培養,實踐教育上采取實驗、實習以及工程技能類的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以便學生走上社會即能適應社會需求。為適應這種需求,我院電氣工程、電子信息專業進行了電子類工程技能訓練。
一、歷史沿革
我校自開設電子實訓課程以來,已培養多屆學生的實訓技能,中間進行了一定的摸索、研究,到目前為止,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這里有收獲,有挑戰,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實驗箱時期。最初的電子實訓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的實訓理念,所以我們采用了類似于實驗的方式:給定實驗電路(這種電路不同與以前簡單實驗電路,而是進行了綜合化,如把模擬電子、數字電子、繼電器、電機拖動等知識綜合運用),讓學生在已有的實驗箱上進行電路的連接,對已經完成設定功能的電路人為設置故障,便鍛煉學生的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學生把實訓當作實驗完成,直接按照給定的電路進行連接,遇到了問題,不是立即著手解決,而是大呼:“老師,老師,我這里怎么出不來?”實訓效果并沒有達到我們當初設置實訓教學課程的目的。
2面包板時期。實驗箱時期的實訓效果不太理想,我們認為首先由于實驗箱中電路進行了模塊化、集成化,學生需要簡單連線即可,實踐上沒有收獲;其次由于我們把要實訓的電路都已給定,學生不需要理論知識的綜合回顧,理論上沒有收獲。基于前期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采取了面包板方式搭建電路,把模塊化的電路進行分立化,在給定的電路中,加入理論設計并實現部分。
這個時期的訓練效果,比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實踐方面:線路連接,不注意板面整潔,沒有形成整體意識,各單元電路沒有放在相鄰區域,導線不貼近板面,電路上的導線常漏接,導致電路的功能未能達到預期要求。在理論方面,首先是綜合化程度不高,設計出來的電路只涉及某一門知識;其次是實用化程度不高,設計出來的電路往往跟現實脫鉤,有些參考資料相對較陳舊;再次是經濟化過高,有部分同學參考資料較前沿,因而采用的器件集成化程度較高,但實現的功能卻簡單,比較浪費性能較好的器材。
3焊接板時期。前期的實訓效果也不盡如意,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績,但也存在了前述的問題,我們綜合了前面的經驗、教訓,對電子實訓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這也是我們最近采用的模式。
二、經驗總結
1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搭建平臺。我們先給定一些綜合性較強的電路,讓同學們先進行理論分析,有不明白的地方先自己查找資料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可以跟同學討論解決,跟同學也解決不了的,我們專任教師才適當地進行指點。在學生基本了解了電路結構后,每個學生要以文字方式把功能分析書寫出來,并口述電路各部分功能或者信號流程。學生完成這一部分工作以后,我們再讓學生進行設計,這種設計以模仿設計為主,但必須有自己主動思考的內容。
2實踐教學注重獨立解決問題。學生在完全理解電路功能和結構后,才能進行實物電路的連接。在連接過程中,若電路出現問題,我們要求同學盡量自己獨立解決。在自行設計的電路中,我們要求學生以模仿為主,并以實訓中心現有材料為基礎進行設計。
對于目前這種方式,基本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標,理論上,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對綜合電路進行分析,也學會了如何對電路按照指標進行設計;實踐上,掌握了對實物電路進行故障判斷、排除。經歷過這次實訓的同學基本都稱能進行理論綜合分析,能進行實物故障查找、排除,能進行軟件操作、繪圖、仿真。
綜合前面各次經驗教訓,我們摸索出了一條較為適合我校電子、電氣類學生的電子實訓經驗,并在此次實訓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實訓效果,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增長,有助于學生后期的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的就業,甚至對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