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平
一、武術運動的形成與發展
武術源于中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被稱為武藝、國術等,也有一些人稱之為“功夫”。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華先民們求生存、爭發展的活動。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武術是軍隊用于克敵制勝的技術,是民眾自衛防身的手段,也是人們用于鍛煉身體和喻悅生活的方式。近現代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逐步發展,武術運動已從整體上脫離了軍事技術,形成一種以攻防動作為基本元素,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逐步演變成為包括套路運動和散手運動兩種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
武術套路運動是一種將若干動作按照一定的規律編組成式、式式相連的程式化運動,具有攻防內涵,蘊含哲理。武術散手運動是指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攻防練習和競技的運動。此外,還有推手、短兵、長兵等格斗運動形式。
武術運動具有很高的競技和健身價值,深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喜愛,尤其是對培養青少年優秀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各類武術學校近萬所,為武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優秀人才和后備力量。
近年來,競技武術的發展迅速,許多綜合性、區域性的體育運動會已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武術運動已成為世界體育的一部分。
二、武術的特點與作用
(一)特點
1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
武術動作具有攻防性是它的本質特征。作為中國武術特有表現形式的套路運動,雖然拳種不同、風格各異,有的還有地方特色,但無論何種套路,其共同特點都是以踢、打、摔、拿、擊、刺、劈等攻防動作構成套路的主要內容。
2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
既講究動作的形體規范,又要求精氣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運動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點。所謂內,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指人體手眼身步的形體活動。“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眾多拳種的練功準則,如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太極拳要求“以意識引導動作”等。套路演練在技術上特別要求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做到手到眼到,行斷意連,使意識、呼吸、動作協調一致。這一特點充分體現了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備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獨具民族風格的運動形式和練武方法。
3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內容和練習形式豐富多樣,不同類別的武術項目,其練功方法、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負荷不盡相同,分別適應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的需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加以選擇。同時,武術運動較少受時間、季節的限制,場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簡,這種廣泛的適應性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作用
1壯內強外的健身作用
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習武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都表明武術由于注重內外兼修,對身體有著多方面的良好影響,經常練習能收到強內壯外的健身效果。例如長拳類套路,包括屈伸、回環、跳躍、平衡、翻騰、跌撲等動作,通過內在神情的貫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堅持基本功訓練能加強人體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韌帶的伸展性,加大關節運動幅度,有效地發展柔韌性。而散打對抗中的判斷、起動、躲閃、隔擋或快速還擊等,對人體的反應速度、力量、靈活、耐力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太極拳和許多武術功法練習一樣,注重調息運氣和意念活動,長期練習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對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和調節人體內環境平衡均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2提高防身自衛能力
“防身自衛”在武術產生之初就是其最根本的目的。現今的搏斗運動雖然屬于體育范疇,但其技術方法卻與實用技擊術十分接近,絕大多數技術動作在實際搏斗中可以直接運用。在以前,習武者們通常都是打練結合的,現在,也有許多優秀的散打運動員在從事散打專項之前也是練習套路運動的。如果長期堅持系統的武術訓練,不僅可以掌握防身自衛的知識和方法,提高人體的靈活性和對意外情況的應變自衛能力,還可以直接為國防、公安建設服務。
3培養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習武以德為先”,說明武術練習歷來十分重視武德教育。尚武與崇德是練習武術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其精神可以培養青少年尊師重道、講理守信、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武術的練習,特別是在追求技藝提高的過程中,需要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不僅能培養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發展。
4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群眾性的武術活動講究“以武會友”,即通過習武的共同愛好,可以切磋技藝、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隨著武術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還可以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使他們通過練習武術了解認識中國文化。通過武術的競技比賽、演武大會等,還可以促進經貿往來,為經濟的繁榮作出一定的貢獻。
三、現代武術的發展和傳承
(一)發展的途徑
1通過競技比賽發展武術
競技武術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借鑒奧運會競賽原則和模式進行整理并發展起來的,有著明顯的競技體育特征。目前國內舉行的各類武術錦標賽、冠軍賽、全運會武術比賽,以及國際性的亞運會武術比賽、世界武術錦標賽等,這些賽事的比賽內容就是競技武術。競技武術包括套路比賽和散手比賽兩大類。競技武術的發展目標是爭取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2通過學校傳授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是現代競技武術的根和源,是按照武術的傳統樣式和自身發展規律發展著的武術,有著明顯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特征,它的運動形式包括武術套路、武術散手以及武術功法等。傳統武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發展空間。它的健身價值、防身價值和文化教育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正逐漸進入全民健身領域,成為終身體育、休閑體育和文化體育的一部分。也是發展和傳承武術的一個重要途徑和環節。
3通過民間交流發展武術
各種民間團體的交流大會、各種武館、社團間的溝通交流也是促進武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傳承的依托
1大學生是重要的依托載體
大學生不僅是支持我們國家科技,經濟等方面發展的重要群體,也是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傳播者。武術,現在不僅是人們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還包含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內涵和精華,也不僅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貝。武術要傳播到世界各地,首先就要把傳播者培養好、教育好,這就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繼承和發展中國文化,實現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目的。
2落實后備人才的培養措施
(1)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包括教師的專業素質、運動素質、理論水平、教學方法、手段等。
(2)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心:認真備好每堂課,研究總結教學方法、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術。
(3)教師在實踐中總結改進教學計劃任務:在大學里傳授武術有兩種對象:①有過專業訓練的學生。②大學普修課的學生。對這兩種學生在教學中的計劃和任務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接受、學習地的知識也是有區別的。這就需要老師明確目標,設置課程大綱計劃,以便科學準確完成目標,達到培養傳承的任務。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抓好傳統武術人才的培養是我們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又是傳承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大學武術課程設計要注意合理性,課程目標準確性,課程的實施要具有科學性,其中包括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和教學原則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