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新 孫國祥 方美娟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適用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本文以高職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形成高職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為目標,研究了學生專業認知、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12345”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其職業教育特色突出、體系完整、機制科學靈活、學生主體地位突出。
一、高職實踐教學時間應不少于一年
實踐教學主要指實驗、實習和實訓,它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之一。因此,在三年高職教學中,不少于一年的實踐教學時間是必須的。為此,我院高職教學設計為“2+1”教學模式,這是我院高職專業的主要教學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內涵是:三年的教學,其中二年以理論教學為主,一年在校內實驗室、校內實訓中心、校外企業中進行。校內教學以理論課為主,輔之以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企業的近一年里以頂崗實習為主,同時學習部分專業課和專業技能,并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在學院指導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二、夯實校內外實訓基地,提供實踐教學雙引擎動力
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思想,突出高職教育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需求為目標、以培養高技能應用人才為根本任務的理念,緊緊依托行業,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和各教學要素,形成了“兩結合”的資源整合模式,即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教師、學生、行業專家相結合,為實踐教學的實施提供了雙引擎。
1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學院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訓基地建設思路:以行業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學院發展規劃為目標,以專業發展實際為依據,以校內實訓基地為基礎,以校外實訓基地為重要補充,校內校外有機結合,構建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經過幾年的建設,學院基本擁有各專業校內實驗室。在校內外擁有滿足各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的實訓基地三十余個,形成了與行業一線單位合作的有效機制。
2教師、學生、行業專家相結合。教師、學生、行業專家三結合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在校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校內實訓。在校外實訓基地,教師與行業一線的專家共同指導學生,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效地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師、學生、行業專家相結合實施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院已逐步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兼職專家隊伍,聘請了十余名機電制造、生物技術、物流管理、旅游服務等行業的專家教授作為我院的兼職教師,邀請他們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導學院的教育教學。
三、打造“專業、實踐、就業”三平臺
高職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高職教育更強調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學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理論基礎的實用性,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能力目標模式的實現,突出專業理論課的綜合化,突出專業實踐課的應用性,突出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化,以崗位群需要為依據,以行業和產業為依托,以技能和崗位能力為目標,努力打造“專業、實踐、就業”三大平臺。
1專業平臺。專業平臺是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形成專業素養的基礎平臺。學院依據行業發展的要求,堅持“立足高職、導向就業”的辦學定位,堅持理論適度超前、能力與行業同步的課程設置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三大行業需求的、較為完整的、實訓突出的專業體系和課程體系,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專業平臺的建設包括專業設置,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制度建設,教學計劃、大綱的制定,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改革,師資與設施條件的保障等。
2實踐平臺。實踐平臺是為學生提供專業能力向職業能力轉化的關鍵平臺。學院以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校外實訓基地為重要補充,構建了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平臺。強調實訓項目的應用性和操作的規范性,積極推行高職雙證制,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專業資格技能考核,以提高實訓過程的知識含量。不斷加大院實訓中心等校內綜合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使其保持與行業實際水平基本同步。在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同時,學院還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最大限度地尋求與先進企業、行業部門的合作,并積極發揮其引導作用,在保證學生實踐的基礎上,為行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確保了校外實訓基地的穩定發展。
3就業平臺。就業平臺是為學生提供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提升的平臺。學院以“全程化、專業化、信息化”為目標,以實現“三基”(指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早”(指努力促使畢業生早接觸社會、早接觸專業實踐、早進入崗位工作)、“三適應”(指努力使畢業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工作要求)為要求,構建和完善了畢業生就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就業平臺包括職業生涯教育、職業規劃設計、畢業設計、職業資格培訓考證、就業指導機構和就業市場建設等方面。通過接受職業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的培訓,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從而縮短了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適應期,為學生零距離就業提供了保障。
四、逐層推進,完善實踐教學各環節
學院從行業人才培養規律人手,以“兩結合”為原則,以“三平臺”為依托,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逐步確定了“專業認知—課程實訓—專業實踐一畢業實習”四個環節組成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1專業認知。專業認知旨在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加深學生對專業的感性認識。如學院通過組織新生去參觀現代設施農業基地、五星級酒店、先進制造企業等,感受本專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內容及能力要求;與行業專家、事業有成的校友座談了解專業發展前景,了解從事專業的職業、崗位要求及行業現狀與未來發展,使學生明確將要從事的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明確專業學習的目的及內容,以初步形成對專業的感性認識。
2課程實訓。學院在進行專業基本理論傳授的同時,注重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將實訓放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學生邊學習邊進行專業課程實訓。實訓主要包括課內實訓和課外實訓。
3專業實踐。學生在學院3年的學習中,分層次、分崗位集中一段時間到行業一線參加行業真實環境的專業實踐,使學生接受行業一線的訓練,加強對專業崗位盼認知。這一階段的實訓,既可以使學生檢驗過去的學習情況,又可以使其對照實際發現差距,有針對性地完成以后地學習任務。
4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重要環節。學院安排學生在行業一線進行畢業實習,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習。學院對學生畢業實習有明確的要求,學生要在指導教師和企業師傅的要求下直接頂崗實習,實習結束時,實習單位要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還須根據實習內容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答辯工作。通過畢業實習,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五、強化“五保障”,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五保障”是實踐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的有力保證,包括思想保障、組織保障、條件保障、制度保障和評估保障。
1實踐教學質量的思想保障體系。學院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明確各方職責,使學院領導、實踐教學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及學生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把實踐教學質量作為學院人才培養的生命線。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確保學生思想穩定,學院分別安排了思想指導老師和專業指導老師。
2實踐教學質量的組織保障體系。學院建立上下協調的實踐教學組織系統,通過崗位責任制明確各級部門的相互關系,明確各自承擔的任務及所負的責任。強化三級組織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長的統籌、決策功能;二是教務科及系部的具體管理、協調、檢查功能;三是指導教師的組織實施功能。在整個實踐教學組織系統中構成了一個職責明確、銜接緊密、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3實踐教學質量的條件保障體系。首先,學院的實訓設備應成體系購置,根據專業模塊教學要求,設置各級各類實訓設施。其次,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應成體系建設,“課程實訓-專業實訓-校外實訓”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實訓條件,確保每一次實踐教學有實訓環境、有實訓設施、有實訓目標。
4實踐教學質量的制度保障體系。學院建立健全了《學生教學實習管理規定》、《學生畢業實習管理規定》、《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規定》、《實訓基地建設規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與認定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嚴格用制度規范實踐教學活動,從而保證了實踐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5實踐教學質量的評估保障體系。根據行業特點,學院采用主管院長督查、教務科抽查、系部檢查、學生評教、教師互評等多種手段對實踐教學進行檢查評估。學院制定了實踐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并與學生獎學金評定、優秀學生評定相結合,充分發揮評估的導向、促進和激勵作用。
幾年來,我院“12345”高職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在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師資隊伍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教師的危機意識日益加強。二是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12345"高職實踐教學管理模式,促進了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進一步優化,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好的綜合職業素質,實踐操作技能強,工作作風踏實,受到了用人單位和行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