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京
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國家推出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投入計劃。從全局來看,我認為,在計劃實施中大力加強人力資本投入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一、我國物力資本與人力資本增長不相適應
長期以來,與物質生產部門相比,我國人力資源開發部門在整個資本資源的分配中居于增長慢、份額低,從而使我國物力資本的擴張與人力資本擴張不相適應。
(一)人力資源開發投入滯后于物質生產部門增長
1981年與2006年相比,從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72倍。房地產、交通、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排在前5位,教育、國家機關、科研、批發、金融保險、社會服務排在6—12位。同期教育部門所占比重還下降了1.6%,科技部門下降了1.3%。可見,教育、科研等與人力資源開發有關的部門增長明顯滯后于物質生產部門的投入增長(表1)。

(二)人力資源質量難以適應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要求
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國家提出了產業振興計劃,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應當說,實施產業振興計劃,我國有充足的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作為支撐,唯一欠缺的就是優質的人才資源與人力資源。2006年,制造業就業人員中,小學與初中文化的占64.2%,高中文化的25.2%,大專以上文化僅占10.5%;在建筑行業中,文盲小學初中文化的合計占70.8%,高中畢業的19.6%、大專以上畢業的占9.6%。由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只適應在較低層次上相結合。一旦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替代落后生產能力,從業者的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能的不適應的矛盾就暴露出來,低素質勞動者對粗放或落后的生產方式的路徑依賴,大大限制了我國產業升級與產業振興步伐(見表2)。
(三)人力資源數量難以適應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需求
盡管國家已經通過擴大公共投資等途徑,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但是,在新的形勢下,就業供求已經形成了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大批干硬苦勞力工作,生產低附加值商品的就業崗位需求逐步減少,幾千萬農民工因此失去了工作崗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6年城鎮失業人員原因構成中,在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人群中,小學與初中文化的占35.7%,高中文化的占36.3%,大專以上文化的占27.9%;在因個人原因失去工作的人群中,初中以下的占54.8%,高中的占31.4%,大專以上的占13.8%;另一方面受過職業教育的熟練勞動力又嚴重供不應求,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量僅為810.02萬人,在校生1987.01萬人,同期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招生560萬人,在校生達2700萬人。可見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勞動大軍沒有培育起來,優質勞動力遠遠滿足不了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見表3)。

二、增加人力資本投入以抗擊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優先戰略,協調物力與人力資源投入
要糾正“重物不重人”的錯誤觀念,在實施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投資政策時,把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開發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把人力資本放到更重要的地位,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使人力資源部門的投入得到優先與充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扭轉人力資本開發的滯后局面,使我國由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
(二)運用外匯儲備,在關鍵領域引進國際人才
人才工程是中央高度重視的戰略工程。在推進科技創新、振興九大支柱產業的過程中,要設立專項資金,最好是動用外匯儲備,通過高額待遇,引進國際金融、高教、科技、產業、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協助攻克我國經濟社會關鍵領域的難題,提高我國高校的科研與教育質量,提高我國支柱產業的創新能力,花錢買高端人才不失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最有價值的投資選擇。

(三)擴大職業教育,再造優質勞動大軍
從保障產業振興計劃優質人力資源供給來看,目前人力資源開發最緊迫、最重要、最短缺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的教育投資結構失調,大學生就業難,中職業學生供不應求,人力資源開發的重心與市場需求嚴重錯位。因此,未來在增加教育經費的同時,不要再盲目擴招大學,要把財政性教育經費重點之一向中等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傾斜,讓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與在校生數大大超過大學,為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再造優質勞動大軍。
(四)強化職業培訓,保持就業局勢穩定
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要大規模的增加就業崗位是不可能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實施大規模的職業培訓工程,緩解就業壓力,使各行業從業人員大幅度提高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能。應當由中央政府協調地方政府實施定期職業培訓工程,由各級財政出資設立數額不低于2000億元的特別培訓基金,引導社會資金的加入,形成全國統一的職業培訓網,全面提升從業者的綜合素質。
(五)實施12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招生量
從全局來看,尤其是與相同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比較,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人力資本提升的需要,實施12年義務教育勢在必行。應當抓住當前金融危機中的機遇,仿效95年大學擴招的經驗,在全國尤其是農村實施普及12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招生的工程,爭取在2020年實現我國高中入學率50%到80—90%的跨越,實現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大跨越。因此,建議教育部重新修改未來的教育發展規劃。
(六)提高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待遇,鼓勵大學生下鄉支教
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的質量。一方面要大幅度改善與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建議修改《教師法》,明確義務教育教師作為教育公務員的法律地位,建立義務教育教師的教育公務員制度,保障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二方面推動大學生下鄉支教。為解決農村教師短缺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要鼓勵大學生大規模的到農村支教,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