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紅
想象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我特別提倡在語文課上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中充分張揚自我、融入自我、讀活作品、品出境界。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束縛,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最經濟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做好引導鋪墊,領略實質內涵
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語言修養等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是鴻溝。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鋪展心靈的紐帶,讓學生走進作者,融入文本,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以及內涵上的領悟。
比如被學生形象地稱為“第二外語”的文言文,其學習的難度是公認的,往往一節課下來,結果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會大打折扣。基于這種情況,每次講文言文時,我都不會先急著去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詞類活用以及倒裝句等知識點,那樣無疑是給了學生一“下馬威”,使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望而卻步。我盡量先挖掘學生的“興趣點”,然后慢慢地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一起領略其精彩的思想內容,最后才篩選重點字詞句。
學習《過秦論》時,我先從學生們感興趣的秦始皇下手,因為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200多位皇帝中間最為神秘的一個,他的生父之謎、長相之謎、秦始皇陵之謎等足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鴻門宴》時,第三段有一段話:“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這是劉邦對項羽說的很有名的“鴻門說辭”。正是這番話,蒙騙住了項羽;也是這段話,才使劉邦得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這段話如果單憑學生翻譯為現代漢語,根本不能領略其中的語言奧妙。要想讓學生聽出這段文字的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師必須做好引導鋪墊。這番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敘舊”,拉近和項羽的關系。這時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抗秦時劉、項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只字不提他倆現在是對立的軍事集團,只說當年的老交情。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系隨著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項羽本來就糊涂,劉邦這個“敘舊”只能加深項羽的糊涂。第二層,劉邦說他沒想到自己能先破秦入關,言外之意是只有你西楚霸王有實力有資格入關,其實這是“逢迎”項羽。第三層“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因素,劉、項兩家的矛盾是歷史賦予的必然性矛盾。劉邦的“鴻門說辭”很有份量,先敘舊拉近兩人的關系,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這個“鴻門說辭”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教師不做好引導鋪墊,不在中間做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被學生發現。
二、展開想象,讀活作品,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固然都是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文學長廊而言只是一家之言。教育的任務之一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創新。所以,語文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飛揚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比如《荷塘月色》中,學生對作者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的分析,我提倡百花齊放,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畢竟都不是朱自清本人,他在寫《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到底是個什么情緒,我認為誰都無法真正去解讀。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有同學認為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是他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作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散文的寫作時間,這個觀點能說得通;也有同學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文章結尾寫到“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同學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與彷徨;還有同學經過課下搜集資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因為其家庭生活的不和諧等等。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見仁見智。而且正因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閱讀名篇名作的樂趣,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讀活作品、彰顯個性的閱讀。
三、還原文字的活力,創設新形象
語文課本呈現給學生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出現在學生頭腦中的可能只是毫無生命力的抽象概念,而無鮮活生動的知識,學生就不可能走進作品,領悟知識。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提到:“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畫面,透過語言領悟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生活中或電視中所見,把荷葉與舞女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在朦朧的月光之下,滿眼繁茂的田田荷葉,因為出水很高,很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碧綠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而優美。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生活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語文也不該失去它應有的斑斕色彩。在語文的天地里,我要讓學生放飛思緒,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翼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