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吉香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意味著語文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育,而且肩負提高學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語文教學必須根據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本文就談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德育滲透意識 德育教育內容 學科活動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意味著語文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育,而且肩負提高學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根據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下面就談談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點建議。
一、要不斷增強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深感教材中所蘊含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德育滲透提供了有利的資源和養料。教師只有在教材處理中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內容,不斷地增強德育滲透意識,才能使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師以身垂范,為人師表,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教成功實施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打成一片,運用自己的影響和感召力,去營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圍,培養和諧、融洽、彼此信賴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吮吸健康成長的甘露,獲取全面發展的營養。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 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最后一次講演》一文就能學到聞一多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故鄉》、《濾沱河和我》、《想北平》、《鄉愁》這幾篇文章就從不同側面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真摯情感,有期待、有向往、有贊美、也有惆悵,學習這幾篇文章能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情愫,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 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3. 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 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如《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
(二)美德教育
1. 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在烈日和暴雨下》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再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 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過程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科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德育滲透目標
語文教師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科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德育滲透目標。如加強指導學校每周一舉行的國旗下的講話稿寫作;指導學生編輯學校小報、墻報和黑板報;指導學生搞好第二課堂活動,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與才能等等。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作為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紀的“德育工程”任務還很艱巨,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的滲透于我們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的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待于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細致地嘗試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