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民 張春軍
創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創新的史詩。若只有記憶和模仿,就不可能有人類的文明。未來需要的是什么?是創新?!皠撔率且粋€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即是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需要,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根本宗旨。所以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
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是正確使用新教材的前提,也是創造和選擇適合新教材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前提和動力。切實轉變觀念,就是要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方式,忽視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教師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職責和功能,要從組織者轉變為策劃者,從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我教育的環境,提供自我管理的機會,指導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要學會尊重學生,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意愿,形成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才智。
二、鼓勵質疑,培養多向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探索,去創新。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教師熱情的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是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手段。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懷疑開始的,質疑為潛能的開發提供方向。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遍_發學生的潛能,必須從鼓勵學生質疑開始。
三、營造師生相融的教學氛圍,誘發創新意識
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教育教學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學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教學環境,只有“心理安全”才會導致“心理自由”,才能導致學生的創造性。創造一種師生相融、合作交流的良好課堂氣氛,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保證。
四、注重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智力
創新精神源于學生的奇思妙想,甚至異想天開,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
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開展創新思維活動,讓學生通過奇思妙想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到擁有知識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更加熱愛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利用語文教材聲情并茂的特點,借助教材、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后,想象力就會逐漸發展,學生就會大膽想象。教師還要善于創設認識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加大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樣學生的想象能力就會慢慢形成。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鼓勵學生首創精神
創新與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分不開的,學生獨立思考本身就是他們的創新。這是因為:盡管他們所思考的結果是前人已經發現過的,但這一思想的獲得過程以及這一思考的建立基礎——學生本人的知識經驗和興趣愛好,對他本人來說,卻是獨立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價值,它不是表現在結果的新異上,而是表現在形式思想的基礎以及認識過程的獨特的個性上。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獨立的思維方式與見解。正是由于這種獨特性,才有可能使群體變得多彩多姿。因此,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鼓勵學生的首創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以發揮。
六、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如果說興趣是創新思維的入門,那么豐富的知識就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沒有廣闊的知識,就談不上創新意識的形成。所以,擴大學習空間,利用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想象、聯想,并注重開發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已成為我們訓練的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課,如舉行演唱會、演講會,自辦班刊、???讓學生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發揮創造才智,使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培養出來的,它需要一定的生長環境。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去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勇于創新;有責任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創新性的學習,都能得到表現和發展創新的機會,讓學生展開創新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