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玲
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北京宣武門內太平湖的醇王府。他生不逢時,那時清政府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內有西太后的專權控制,腐敗無能;外有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擴張。在短短的一生中他與封建勢力進行自強不息的斗爭,毅然革新變法,使黑暗中的中國人逐漸覺醒,為中國舊民主主義覺醒準備了條件。
一、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登上皇帝的寶座
當時正值西太后利用傀儡同治皇帝的特殊條件,對外屈辱、對內施以高壓政策,竭力穩固清王朝反動統治的時候。
1875年1月12日,做了13年傀儡皇帝的同治病死。同治皇帝載淳,只活了19年,身后無嗣。按照清王朝的“家法”,皇帝死去無子,要從皇族近支里選一個晚輩立嗣繼位。在當時,載淳之下屬于溥字輩,依據清廷慣例,應從溥字輩里選出一個人繼位。但如果這樣西太后將因孫輩為帝被晉尊為太皇太后了,而太皇太后“雖尊而疏”,就不能繼續干預政事。對于這個權欲熏心的西太后來說,這無疑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心。為了繼續控制清廷大權,西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于同治帝死去的當天,便把剛剛四歲的小載湉推上了皇帝的寶座,完成了她攬權的把戲。真是“因攬權一念,隨犧牲一切而不顧”。載湉是被清廷矛盾的漩渦卷上了皇帝的寶座的。
二、小載湉的境遇
西太后為了把載湉培養成她永久性的惟命是從、得心應手的政治工具,來穩定她在清王朝中凌駕一切的地位,使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得以延續下去,從多方面對小皇帝加以精心的塑造。
載湉被接入宮中之后,西太后不顧人之骨肉親情,強行切斷了小載湉與生身父母的日常聯系,通過潛移默化的辦法,使光緒帝逐漸樹立起他與西太后之間的所謂的“母子關系”,因而以封建主義的“孝道”倫理來攏住光緒帝。西太后還按照他們所謂的“家規”,規定光緒帝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違反的條規,向她 “每日問安一次”,在精神上對光緒帝進行“以威鉗制”。通過種種馴服,在光緒頭腦中漸漸形成了惟獨西太后才是“絕對權威”。西太后很重視對光緒帝進行集中的教育和培訓。由于西太后對光緒帝懷有陰暗的動機,又存在著非同小可的特殊母子關系,使得在教育中時時事事都帶有提防的色彩。為使光緒帝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邪崇正”、“防微杜漸”,除了在各種人員配備、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安排,還猶如設監獄一般,立下了條條禁規。光緒帝就是這樣在西太后布下的強大的精神控制網中接受著塑造。然而對于一個人的思想而言,外界的壓力越大,思想的潛意識中也就自然會產生反作用力。因此在充滿著矛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光緒帝也逐漸形成了矛盾的性格。
三、維護主權,不屈外侮
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由于西太后、李鴻章的妥協誤國,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失我河山。為了國家的基業,光緒帝與西太后、李鴻章等主和派進行了殊死的斗爭。在外侮緊逼、國土淪喪的關鍵時刻,光緒帝公開站出來號召御敵抗戰,大大鼓舞了許多抵御外侮誓死衛國的官兵,也得到了朝中重臣的大力支持。他們出自憂國激憤心情,紛紛言戰,與光緒帝上下配合,全國掀起了一股衛國抗敵的主戰波瀾。
1894年11月24日,旅順失守后,光緒帝頒諭給予李鴻章“革留摘頂”處分。在這種情況下,光緒帝處分李鴻章,不管多么輕微,但卻很有分量,這等于給西太后的求和活動潑了冷水,是對妥協、求和勢力的一種迎頭痛擊。
光緒帝所表現出的不甘屈于外侮的正義要求,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嚴正立場,是愛國奮發精神的具體體現。甲午中日戰爭是光緒帝的思想發生變化的一個新起點,為維新變法吹響了號角。
四、維新變法,勵精圖治
1895年甲午戰敗,清政府割地賠款,備受欺侮。《馬關條約》的簽訂舉國共憤,拒約和譴責清政府當權者賣國行徑的怒吼聲響徹全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了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張,尤其是在《上清帝第四書》中指出,在“瓜分豆剖,漸露機芽”亡國大禍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如不及時發奮革舊圖新,中國將無可保存,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光緒帝所表現出的不甘屈于外侮的正義要求,他毅然地站到要求變法圖強、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時代潮流一邊,成為變法維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變法新政的實際推行者。其支持變法的目的在于:一是鞏固清朝統治,希望自己有所作為而不當“亡國之君”;二是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最高統治權。
1898年6月12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作為“天下更始”順應了維新派的迫切要求,展示了變法維新的深度、廣度。提出了“整建陸、海軍,以期富國強兵”,“發展近代教育,培育新人”,“振興近代工、農、商業,獎勵發明創造”等,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這對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意義。
正當光緒帝興致勃勃準備新政之時 ,以西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已磨刀霍霍。9月21日晨,趁光緒帝到中和殿閱祭文時,一群侍衛太監和一隊“榮祿兵”闖進殿中,聲稱“奉太后命”將光緒帝押解到中南海的瀛臺看管起來,發動政變,并大肆捕殺維新派人士。光緒帝推行的維新變法只進行了103天,就被西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扼殺了。光緒帝積極領導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他又沒有與慈禧為首的極端反動勢力徹底決裂的勇氣。由于他自身存在著這種不可克服的矛盾,就決定了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五、壯志未酬,矢志不渝
光緒帝苦心締造的變法圖強的事業,被以西太后為首的封建勢力毀滅了,“然其改造中國之氣,并未因此而消滅”。為了重建維新大業,光緒帝忍受著百般的屈辱與精神上的折磨,他勵精圖治,關心國家興衰,在身陷囹圄的歲月里,仍在朝夕研求“古籍”,每天堅持“學習英文”。當然,中南海里學外語,ABCD、Good morning,不過擺擺樣子,但是光緒帝借此表達的意思很明確:祖宗之法不可恃,他要身體力行搞改革。光緒帝雖然被禁在高墻之中,卻未阻塞住他面向世界的目光。
光緒帝是近代中國地主階級中的愛國者,他具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試圖仿效外國來革新中國的開明皇帝。在他所經歷過的重大中外戰爭中,他總是站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一邊,在國勢垂危之秋,毅然支持變法。戊戌政變后,光緒帝雖身處險惡的逆境,還念念不忘“振興中國”,對祖國的未來充滿憧憬。光緒的可悲結局,集中體現了一個歷史的悲劇,是半殖民地的中國加上封建勢力根深蒂固所造成的,然而由光緒帝支持與組織的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他卻為腐朽黑暗的舊中國走上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吹響了前進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