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雙
摘要:弘揚城市人文精神是當前社會不能忽略的問題,從解放思想、實際建設、教育、宣傳研究等方面對其弘揚的措施進行論述。以期加強弘揚城市人文精神的力度,通過文化教育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理性公民,逐步實現從“經濟人”向“社會人”的回歸。
關鍵詞:城市;人文精神;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180-01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既有令人驕傲的成績,也面臨著嚴峻的不足和挑戰。如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城市建設的步伐雖然沒有停滯,但是卻需要大力弘揚城市人文精神。
一、解放思想,正確認識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解放思想是弘揚城市人文精神的前提。通過解放思想,破除重生產輕生活、重發展輕環境的觀念,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確立民眾的主體地位。以期達到從觀念上改變對文化的認識缺誤,科學看待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使人文精神建設融于城市建設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將弘揚城市人文精神與城市的實際建設結合起來
見于行,成于效。城市人文精神集中表現在行為方式、規章制度、文化生活、城市景觀四個層面。如弘揚新唐山人文精神就要與以文化名城、經濟強城、宜居靚城、濱海新城為主體的新唐山建設相融合。要以弘揚實踐“人文精神”為主線,努力打造“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城市生活、政務、人文和生態環境。
三、在城市建設規劃中,注重政策持續性,突出對“公共空間”、“公共需求”、“公共服務”的關懷
一是公共空間決定了城市整體面貌的和市民生活質量。小公園、小廣場和人行道的更新與建設,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大型公共設施和一系列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則可以全面提升城市的發展水平。賦予城市公共空間較多的人文情感、人文關懷,會使每個人感到更美好。二是政府在謀求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重視與關注民生實質上是對城市百姓“公共需求”的關懷。在城市公眾需求中,蘊涵著城市群體的需求,只有城市大部分群體的需求才是城市公眾需求。以弄清公眾需求,強化公眾需求的服務為基礎,編織城市“公共需求”的大網絡,使城市個體、群體在追求和滿足需求的過程中,兼顧集體和國家、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求和利益。三是科學規劃并堅持制度政策的持續堅持性。公共服務的能力與水平,既是一個城市吸引人、凝聚人,使其成為最適宜居住城市的關鍵,又是一個城市的城市化、現代化程度的標志。切不可重復建設、盲目建設,切忌朝令夕改。
四、大力發展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培育人文精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谏娴男枰?,人們具有強烈的致富創業沖動,“講求實效、注重功利”的傳統價值觀曾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但隨著要素和環境容量的制約不斷加劇,構建和諧社會對市場主體的創業的目的、創業手段和方式、財富的使用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對社會成員生活的意義、社會的責任等非物質追求提出更高要求。這些都需要通過人文教育,加強弘揚城市人文精神的力度。通過文化教育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理性公民,逐步實現從“經濟人”向“社會人”的回歸。
五、以城市人文精神引導企業的發展:實現“創業為先”向“奉獻為上”的轉變,實現價值取向的正當化
一是把握好破“舊”與立“新”的關系。在創業之初,不等不靠、敢闖敢冒是發展的活力。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法制意識薄弱、信用意識的淡薄等因素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把握好城市特色與國際慣例的關系。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體的觀念和發展格局,與城市化發展、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就需要大力加強弘揚城市人文精神的力度,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發展中突破。
六、要在人文精神的研究、宣傳上狠下工夫
一是尤其要注意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研究城市歷史文化,追尋她的根,增進人們對自己家鄉的了解和自豪感。二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媒體網絡,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全體市民的參與。要將現代社會理性、規范作為個人行為處事的基本準則,將節約、廉潔、負責任、尊重、和平、文明等作為每一位市民的行為處事準則加以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