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劉利平
摘要: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高職教育的歷史比較長,在課程建設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本文在分析我國高職課程存在的問題和總結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國外先進經驗;高職;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黃朝暉(1972-),女,湖南平江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劉利平(1962-),女,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應用語言學和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5-0044-02
課程是將宏觀的教育理論、教育目標與微觀的教學實踐活動聯系起來的結合點,是一切現實的教育活動得以開展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標最根本的手段。目前,我國高職課程仍然存在類型單一、體系單薄等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高職教育的歷史比較長,在課程建設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因此,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鑒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使我們高職課程的改革更加順利和成功。
一、我國高職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單薄,課程模式仍主要采用“學科中心”模式
學科中心模式是歷史沿襲下來的普教模式,即以學科為本位,強調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而與其他學科聯系不緊密。這種模式對于強調理論知識教育,為未來工程設計開發和學術研究奠定寬厚基礎的普通高等教育是適合的,但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來說,卻嚴重影響了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技術技能的培養。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按自身學科體系尋求自我完整,而不是為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服務,針對性不強,實訓課不能形成完整體系。真正的職業技能學習時間只占三分之一,而且這種時間也難以保證。這主要由于真正的技能課和實踐課往往放在最后一學年,而這一學年由于高職生就業的形勢嚴峻,學生容易分心。再加上難有理想的實習和實操場地,往往使得最后一學期的實習時間變為學生跑工作的時間。
單薄的課程體系專業色彩濃厚,除公共課程外,其他課程都是圍繞一個狹窄的專業培養目標進行設置,這樣的課程體系不僅表現為文科與理科的疏遠,即便是文科,此專業與彼專業之間也存在著隔閡,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環保教育、安全教育、職業道德、職業指導、創業教育等在課程體系中并未占據應有的地位。
(二)課程類型單一,課程結構缺乏高職特色
從目前高職院校課程結構改革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上看,主要可歸納為三種:一是將普通高等教育同專業的課程結構壓縮成高職教育的課程結構,刪減一些課程;二是將普通專科教育同專業的課程結構基本照搬過來,或加入一定比重的實踐環節;三是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同專業的課程結構作一些延伸,增加一些內容。這三種課程結構都是“三段式”課程結構的變化,都沒有脫離學科中心的本質影響,主要不足之處是:(1)普遍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缺乏高職特色;(2)缺少靈活性和開放性,對一些外界的新的有用的科學知識內容的包容性比較差,課程內容滯后于生產技術、工藝的新發展;(3)課程之間缺少橫向聯系,內容重復,忽視綜合課程和課程群的建設;(4)課程類型單一,只注重顯性課程的建設,而普遍忽視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等隱性課程的建設。
(三)缺乏選課機制,影響學生個性發展
由于歷史的原因及現實情況的限制,不少高職院校沒有開設選修課。有的院校正試行開設,但開設的數量不多,范圍不大,質量也有待于提高。
二、國外高職課程設置的特點
(一)注重綜合課程的開發
社會職業變換快、勞動力流動大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要求勞動者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于是世界各國都開發綜合課程來培養面向一個職業群的勞動者。如英國的高職課程是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CBET體系為本設置的。綜合職業能力導向的CBET課程完全是一種消費者需求導向的課程,它不是由教育專家而是由產業界的權威代表來作出決策,課程結構打破傳統的知識本位的學科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中心,開設綜合課,其最終目標是指向培養富有能力的勞動者、問題解決者和終身學習者。德國將所有的理論課程綜合成專業理論、專業制圖和專業計算三門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設置“課程群”。
(二)靈活多樣
如美國,由于美國的職業教育十分注重為本地區各行各業的發展服務,而各行業的發展需要眾多類型的高等職業人員,因此,美國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種類繁多、靈活多樣。如有的社區學院為滿足本社區各種人員的需要開設上100種課程,包括家政、烹飪、縫紉等等。有的社區學院既開設副學士學位課程,又開設生計教育授予證書的課程,還開設無證書的課程。而且,社區學院的課程在時間、地點安排上也很靈活。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有常日的、也有周末的;有在校本部上的、也有在校分部或借當地中學或圖書館上的課;學生一次可選一門課、也可選幾門課。而且他們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隨時來讀或隨時停讀,不需要擔心受懲罰。英國多科性技術學院的課程也是靈活多樣。既開設學位課程,又開設國家高級文憑與證書課程(相當于其他國家短期大學開設的課程),還開設取得專業資格的其他高級課程;既提供全日制和工讀交替制課程,又提供部分時間制和夜間時間制課程。
(三)開放性
如美國的高職院校極其重視對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以及人才需求情況的預測,不斷調整自己的辦學方針和專業設置,及時增設新的課程,停上內容陳舊、過時的課程,同時在課程中經常納入最新科技成果內容,使課程設置處于相對穩定和不斷更新的狀態之中。英國高職院校也與產業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制定課程時注重產業界的參與,尋求和發展與產業界的需要相適應、與學生的就業需求相關聯的課程,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適時增設或刪減課程。
(四)重視人文課程和社會科學課程的開設
德、英、美三國大多數專業都開設演講、管理類課程,加強技術學科與管理知識的緊密結合;為培養表達能力,開設專業語言訓練課程,這包括掌握專業用語,并能在談判、協商中作出決議,編寫報告,具有較好的寫作和表達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語,以及熟悉并使用計算機語言。如美國愛肯社區學院的機電工程專業,開設了21學分的心理學、演說學、寫作技巧等人文社科課程。
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促進我國高職課程改革
(一)開發綜合課程,實行模塊化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崗位的千變萬化,社會人員的工作變化加快,每個人都必須有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能力。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基層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綜合性的問題。這些都要求課程的設置不能太專太細,而要考慮如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在課程的安排上,應打破以前的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的課程模式,開設綜合課程,實行模塊化教學,構建“寬基礎、小模塊、多實踐”的課程模式。“寬基礎”指所學的內容并不針對某一特定工種,而是集合了一群相關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它是將數種性質相近的專業綜合為一個專業群集,以該專業群集所具有的基礎性、共同性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組合設計成綜合課程。它要求以職業分析為出發點對原有專業領域的內容進行整合,取消原有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界限,在寬厚的專業訓練基礎上,覆蓋專業所需的所有共同知識和共同技能。“小模塊”是指各專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多實踐”要求將實踐教學環節單獨組成一個系統,劃分成若干級模塊,連續幾年不中斷,與基礎課、專業課緊密配合。這一課程模式的特點是:在基礎課方面,一改“學科中心”模式各學科課程的嚴密體系,促進學科之間的知識的聯系與溝通,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全新的思維與視野,培養綜合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專業課程設小模塊,要求學生掌握某一特定工種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就業針對性,為學生畢業后上崗作實際準備。而且模塊課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十分有利于學校課程的改革,可及時刪減陳舊重復內容課程或課程內容,吸取最新科技成果,調整課程重心,保持課程的最佳適應性、先進性與時代性。在實踐課方面,改變實踐課為理論課服務,實踐課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學年的傳統作法,確立實踐課程的獨立地位和系統性,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同步發展。
(二)增加選修課比例,重視人文課程、隱性課程的建設。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因人而異,學校開設大量具有個性化的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心理學、以及語言、技能、人文學科等選修課程,對于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和專長很有幫助。文科學生選修一定的理科課程,理科學生選修一定的文科課程,這對加強文理結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應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隱性課程包括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支配學校師生集體價值觀、態度、行為方式等的校園文化。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者黃炎培先生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實踐中就注意到了運用校風、校歌、校徽和校訓等的作用來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今天更不能放棄這些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傳統。對隱性課程的關注不僅是發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特長的客觀需要,而且它還是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一種課程觀的轉變,即由單純的“學科本位”、“社會本位”轉到兼顧“學生本位”,重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堯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5(5).
[2]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1).
[3]張堯學.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石偉平、陳霞.職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國際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