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彧
“關系”二詞,這兩年已成了中國人的口頭禪,往日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遠親不如近鄰”等等都已被短短“關系”兩字簡化,這各種關系有的淺顯易懂,有的則極為錯綜復雜,而其復雜程度之深,涉獵面之廣在某種程度上也就預示著成事的可能性。“關系”似乎已經成為中國人行事的準則和手段,然而,當國人對此津津樂道時,美國人卻怎么也無法理解這各中利害,他們只能簡單的將其稱為“relation”,這種理解障礙在于中國人的“關系”一說與美國人的文化價值觀巨大差異。
當然,我們這里談論文化價值觀一詞時,是針對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而言。這個主流群體主導著整個社會的文化認知、交際方式、信仰及價值觀。
一、個人自由和獨立自主
追求個人自由是美國人文化信仰的根本。要想了解美國人,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他們對“個人主義”的崇拜。美國人高唱自由。這種根深蒂固的概念,從其家庭教育中就能體現出來,父母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思想,決定自己想做的事。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逐漸認識到人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必須有自己的思想,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為自己的將來負責。
獨立自主是美國人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其實現個人自由所要付出的代價。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依賴父母或行事猶豫不決,都是弱者的表現。即便可以向政府或慈善機構申請經濟援助,但多數人都不會接受,且不認可這種行為,因為他們看好獨立自主的人,且尊敬那些克服逆境的成功者。
顯然,“關系”一說否認了個體的自主性,它認為個體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必須通過求助他人得以解決,且“關系”之所以能行得通,往往是有上級權威在威懾,這再一次違反了不干涉原則,個體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一種裙帶關系,對自由的追求也就無從談起。
二、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
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是美國人的另一基本價值觀。正如《獨立宣言》中所說,人人生來平等,它就是美國人的人生信條。盡管事實有時與此相背,但他們堅信歸根到底,人生來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比誰低賤,美國歷來沒有世襲貴族,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口中的機會均等,是指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取得成功。他們認為人生是場比賽,每個人都參賽權和獲勝權。這場冠軍的角逐是公平的。
然而,這種均等的機會需通過競爭來體現。如果人生是一場比賽,那么只有參賽者才有獲勝的可能。因此美國人抱著成功的希望,躍躍欲試。他們從充滿競爭的環境中長大,直到退休離開職場。學會競爭是其成長的一部分,一個人只有俱備競爭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美國主流生活。
由此可見,“關系”在美國是沒有生存余地的。它實際是一種提供給個人的非均等機會,使得競爭機制不再公平。一方通過特殊手段,獲得取勝的捷徑,而這種手段不是個人通過提高自身競爭力來實現的,它違背了均等公平原則,是整個社會實行平等競爭所不容的,勢必形成不了一股勢力,也就沒有長存的生命力。
三、物質財富和勤奮工作
美國人有著著名的美國夢,即“從破衣爛衫走向致富之路”,他們關注物質生活,而看重物質財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美國人的價值觀。在美國,物質財富是人們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因為他們拒絕采用歐洲的貴族世襲制,勢必需要尋求另一衡量標準,便采用了物質財富這一準則。再者,清教徒的工作倫理觀也在人們追逐物質財富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想要獲得物質財富,就得努力工作。多數美國人為了生活都必須勤奮工作,而刻苦的工作也給他們帶去了不小的收獲——物質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講,物質財富不僅僅與人們工作的刻苦程度相關,還與其工作能力成正比,物質財富的多少反映了個人能力的大小。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個人生活水平。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美國青年覺得他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且十個人中有八個人認為其實現途徑是勤奮工作。他們從小被灌輸這樣一種思想:越努力工作,換回的物質財富越多,未來也就越美好。
首先,從美國人拒絕貴族世襲制來看,就可輕易得出他們是無法接收所謂的“關系”制的,因為這無疑是世襲制的一種變體。“關系”最先來自血緣關系,再衍生至遠房親戚,再至四海朋友,再朋友的朋友,這種牽帶關系就好似一層層地沿襲一般,把該紐帶之外的群體排除在獲勝之外。并且,“關系”得來的成功,不是個人努力工作的結果,當然也能體現個人能力的大小,因此是不被看好的。或許有中國朋友會認為手段,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觀點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美國人的理解是有悖的。他們的確看重物質財富,看重由此帶來的社會地位,但同時他們也注重你取勝的途徑,是否個人努力工作,不光是過程問題,已由于清教徒思想的關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四、時間和效率
美國人敬佩懂得合理安排利用時間的人。在他們眼中,時間是種資源,有的人能將之有效利用,有的則不懂合理分配。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必須學會如何支配時間。只有有目標、有規劃的利用時間,日子才會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每個人每天都應有效支配時間,能節約時間就節約時間;要嚴格遵守時間約定,不浪費他人的時;看病訪友,都要提前預約。突然造訪通常是會遭到拒絕的,因為美國人有緊湊的日程安排,他們不希望意外地受人打擾而攪亂整天的行程。
美國人注重效率,工作中效率高的有獎金。高效率地辦事,即用最小的開銷和最少的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好一個問題。這一規定也是與他們對于未來、變化以及時間的看法緊密相連的。
在這里,“關系”一說的相悖性在于,它忽視了時間和效率的原則。這種兜圈子的層層深入,步步高攀,是大費周折的,并且事前越急迫越難辦,越是費神。它要求當事人在打通關系的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期間買人情的開銷亦不是個小數目,因此與快速和高效的出發點雙雙背道而馳。
五、直接果斷
多數美國人為人坦誠,做事直截了當。他們覺得和當事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是解決沖突、消除誤會的最好方式。他們常用“果斷”一詞來形容那些敢于直抒己見的人。只要對方能夠接受,美國人就會盡可能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喜好。即便不在口頭上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也會用肢體語言傳達觀點。通過其語調、輟詞和面部表情,人們能夠輕易地分辨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覺得適度地將想法寫在臉上,何嘗不可?由此,一些亞洲人和美國人相處時,會覺得他們對某些事情的反應過于強烈,而搞得自己有點不知所措。
正如上文所說,走“關系”須兜圈子,這就和美國人做事直截了當的作風格格不入了。走“關系”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一語點穿,說破了對委托者和受托者都沒有好處,委托者通過非正常途徑勝出,一旦被揭發會遭人唾棄,其勝利的光環也有可能被摘下;而受托者,往往更希望掩蓋這層關系,因為其能操控比賽通常是因為掌權,或小或大的掌權,而以權謀私是個大帽子,戴不得。種種,決定了“關系”的暗箱操作性,當事人不可能直接果斷地行事。
六、結語
或許有人不認可以上部分觀點,并能試舉反例。但是我們要明白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正如部分中國人看待“關系”也有不同認識一樣,總有事與愿違的時候,但從整個群體層面上分析問題,就必須抓典型、抓大眾。以上各個角度所陳述的是,從整體層面,即從美國主流的典型文化價值觀,分析美國人對中國人“關系”一說的不可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