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英
[摘要]提高中小學生體育課教學效果,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體條件和訓練水平,以及不同的設備:因材施教設計新穎、有趣的活動,采取恰當的練習方式加強課堂安全教育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體育教學因材施教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020163—01
體育教學更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起引導作用,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脫離主體,無論教師花費多大力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教師只有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的綜合效果。為此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備課,吃透教材
教學的依據是《大綱》,教材是要素之一。教師只有認真鉆研、通盤考慮、整體把握《大綱》深入鉆研教材,才能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如:一節田徑課,教師應對教材的基本知識、教材的功能、教材要點及重點、難點做認真的分析和研究,針對學生的技術水平和現有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再創造,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靈活有效地選擇教法和練習手段,爭取教學的最優化,較好地完成本節田徑課的教學任務。
二、設計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中,力求讓運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如:隊列隊形練習,跑步姿態,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放松,徒手體操等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項目,全面鍛煉他們的身體增強各運動器官、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促進人體勻稱發展。
在教學中,一些基本動作是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收到鍛煉的效果的。但是由于動作簡單又重復出現,學生會感到枯燥而失去練習的興趣a因此,在進行基本運動時,要設計新穎、有趣的練習方式和手段,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通過游戲競爭賽的方式,誘導學生進入角色,激發練習興趣,能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認真研究掌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中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這個年齡的學生,在活動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動作學得快,但記憶消退得也快。因此,教學中反復練習加深理解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安排練習的分量要適當。所謂分量適當,就是指不宜安排運動負荷過大和單一活動練習內容。課中應多采用游戲或多種形式的練習,教法也要多樣化,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避免疲勞和厭學情緒。
2、練習的強度、密度要適當控制。根據學生生長發育快,但各器官組織系統還未發育成熟,無氧代謝功能差的特點,練習的強度、密度應適當控制。如:在跳和投的教學中,應采用快速起跑和最后快速用力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自然協調能力。
四、多采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學生學習某些基本動作只靠講是難學會的。必須通過正確的示范,讓學生觀看、模仿,就能使學生較快地把動作學會。因此,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正確優美的示范,不但有助于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而且還能鼓舞學生的信心,提高教學效果。只講不做,學生難以得到起碼的直觀感性知識。教學中示范與講解結合起來,可以增強教學的生動活潑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思考從而達到對知識、道理的理解。
五、科學地搭配教材,促進身體健康全面發展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他們的骨骼、肌骨以及內臟器官發育得都不完善,長時間進行局部肢體練習,會引起部分肢體的疲勞,不利于身體全面發展。因此,在搭配教材時,應有計劃地讓上下肢體交替參與休息,做到張弛結合。如:在練習跳繩時,不僅讓學生正搖跳繩,還可以讓學生反搖跳繩,既跳繩。又要輪流搖繩。
六、加強課堂安全教育
1、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課前的準備要充分,放松時要讓學生把關節、韌帶等放松開,使學生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進入工作狀態,以適應教學的要求。
2、做好安全保護教育。保護與幫助運用的合理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畏懼感,加快學習進程,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如果學生因做某個動作受了傷,可能使他終生難忘,再做此類型的動作就必然心有余悸,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加強責任感,把保護與幫助安全措施認真落實到每次謀、每個動作和每個學生中去。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的互相保護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樣學生就有了安全感,才能放心大膽地去練習動作。
其次,中小學生有的同學上課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特別容易受同伴的感染,爭強好勝。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便這些學生知道正確的練習方法,同時要對他們加以保護和幫助,提示他們提高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確保教學順利進行。
七、消除學生在體育課中出現的心理障礙,以提高教學效果
心理障礙的幾種表現如下:
1、畏懼的心理:不敢做動作,肌肉緊張,借故見習。
2、自卑心理;男女同學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較大差異,每個人身體素質和性格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差別。別人一學就會的動作自己反復練習就是學不會或姿態不優美,動作不協調。于是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天生不是練體育的料,自暴自棄甘心作別人的觀眾。即使老師督促也是敷衍了事,達不到練習的效果。
3、厭倦心理:認為學習內容老一套,課時單調。學習興趣不高從而厭倦,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4、怕苦的心理。
四種心理障礙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提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下面提出幾種防止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
1、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運動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某個人對某事物具有興趣時,他就把注意經常集中和趨向某事物,同時對該事物產生積極的影響。”
興趣對人的行為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他能激勵一個人積極的獲取知識,參與一定的活動。為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調動積極性,教師示范出正確優美的姿勢,把體育運動的美感展示出來這是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最好手段。也是最有效最常用最簡便的直觀教學手段之一。示范的目的,除了讓學生看清楚動作結構以外,還應具有消除學生各種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例如:作跳箱分腿騰越的示范,助批跑自然協調,上板輕松自如,第一騰空高且身體舒展,頂肩動作有力、明顯,第二騰空高,滯氣時間長,落地遠、穩。好的示范動作就是給人一種凌空而落的美感。學生看后會產生情感的聯想,會產生一種想參與想活動跳躍欲試的刺激作用,學習的積極性油然而生,對體育課就產生了興趣。
2、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身體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承認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表揚激勵那些身體素質較差、技術動作掌握不好的同學。當他們取得點滴進步時便給予表揚的同時再提出某一方面的要求,提高他們完成動作的自信心。
3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針對學生怕苦怕累這一實際情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自覺積極的從事體育鍛煉,意志品質教育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末。鼓勵那些意志品質教弱的學生自強不息、努力進取,哪怕取得一點進步也讓他們自豪的感到這是他們努力的結果,是與他們的刻苦密不可分的。
以上是我在體育教學中對提高中小學體育教育效果的一些認識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