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

近期,接連發生的多起因非法生產而釀成的重大以上的事故,折射出非法生產已經成為當前煤礦安全生產的“一大毒瘤”。
2008年幾起事故情況
2008年2月28日13時20分,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建寶煤礦發生一起水災事故。事故發生后,礦方上報只有2人下落不明,知情群眾隨后進行了舉報,省市兩級政府組織核查后,發現事故造成14人下落不明。該礦于2008年1月1日由麻山區安監局下令停產,事故前尚未通過復產驗收,但該礦擅自組織人員下井,導致透水事故。
2008年3月5日10時30分,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金安煤礦發生火災事故。事故當班有30人入井,違法違規進行回采、掘進。后因-85m水平71采區回風道原火點煤炭氧化復燃,引燃秸桿簾子、木支架等可燃物,火災區域內溫度升高后形成火風壓,造成風流紊亂,有關人員未及時發現,作業人員發現后撤離到-56m水平至-85m車場時,已造成17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2008年4月12日11時, 遼寧葫蘆島市南票區沙鍋屯村第三煤礦井下發生瓦斯爆炸事故,事故當班入井39人,事故后安全升井23人,14人死亡,2人下落不明。事故發生時該礦正在非法生產。
以發生在吉林省內的遼源金安煤礦“3·5”事故為例,從初步查明的原因可以看出,事故前該礦沒有執行安全監管部門下達的停產指令,以掘進消火道和維修為名騙取和私藏火工品,非法組織生產;長期越界開采;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不健全,沒有安裝溫度和一氧化碳傳感器,無專人管理;沒有設置專職技術人員和測風、測溫人員;自救器管理不嚴,入井人員不佩戴自救器就違規下井作業,導致發生火災時不能自救;國土資源部門對該礦證照過期后非法生產和越界開采行為失察,監管不到位;遼源市公安局及泰安分局違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在金安煤礦沒有取得《民用爆炸物品購買許可證》的情況下,違規為金安煤礦審批了大量火工品……
以上問題的存在,同時還暴露出隱患排查和復產驗收不細致、安全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格、責任不落實等突出問題。
非法生產猖獗的根源
煤礦非法生產為什么管不住,關閉的礦井為什么屢屢“死灰復燃”,它們的主要病根在哪里?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煤炭高額利潤的誘惑。近幾年來,煤炭市場需求旺盛,煤炭價格持續上漲,面對著每噸上百元甚至幾百元的利潤,面對著一年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元的收入誘惑,一些礦主不惜以身試法,鋌而走險。
“地方保護”的作用。當前,煤礦企業來錢快、利潤高,尤其是在以煤炭生產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地區,政府把煤礦企業視為“支柱產業”和“利稅大戶”,借各種名義,利用各種政策給小煤礦創造生產條件。有的地方政府曾下發文件,允許個別資源整合礦井繼續生產;有的監管部門以煤礦企業要打消火道為名,變相批準這些企業的火工品申請,默許相關企業非法組織生產。
“官煤勾結”的庇護。有些官員在煤礦參股入股,坐享漁利;有些官員甚至直接索賄受賄,給非法煤礦充當“保護傘”。這些都導致了非法煤礦死而不僵,非法生產屢禁不止。遼源市東遼縣金安煤礦“3·5”事故中再次查出這樣的問題(監管人員涉嫌經濟問題),這正如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李毅中所說:“官煤勾結不除,礦難不會終止。”
監督力度不夠。有的地方監管部門,表面上大張旗鼓,實際上“溫柔處理”,使監督流于形式,走了過場。遼源市東遼縣金安煤礦“3·5”事故中,火工品的審批,整改維修的批復,道道關卡都形同虛設。礦難之所以多,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讓人擔心的一點就是監管者和礦主形成了某種“默契”,本應該關閉或停產整頓的煤礦,卻能堂而皇之地進行非法生產。即便是派駐了駐礦安監員,仍能繼續出煤;即便是有突擊檢查行動,煤礦總能提前得到消息躲避風頭,這是值得深思和追究的。
目前狀況令人擔憂
面對猖獗的非法生產行為,目前的整頓治理狀況卻令人擔憂。一是關閉礦井工作進展緩慢。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地區關閉工作仍不到位,只整合不關閉;有的井口仍未封閉、設備仍未撤出;有的井口雖已封閉,卻未按有關規定恢復礦區植被,給封閉礦井死灰復燃創造了一定條件;有的礦井只是停止了供電和供應火工品,關閉工作實際上并未進行;一些礦井由于相關證照未及時吊扣,甚至還在非法生產。
二是復產驗收標準低。一些地區沒有嚴格復產驗收標準,或者是驗收標準達不到頒發《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證照所必備的安全、生產、裝備、管理等各項基本條件。督查組檢查發現,一些地區已通過驗收的礦井仍然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三是“借資源整合”逃避關閉。一些地區整改無望或在規定時限內完不成整改的煤礦打著技術改造、改擴建等名義,逃避整頓;一些地區煤礦采取“隔山調炮”的方式進行整合;一些煤礦利用虛假的保有資源或儲量逃避關閉;有的礦井以資源整合的名義停而不整,等待觀望;有的甚至是地方政府行為,借資源整合之名保護落后的生產力。這些煤礦大多沒有履行完建設程序,沒有審批手續,項目設計、安全專篇審查大多未通過。
四是部分資源整合礦井整改不規范、不到位。雖制定了整改方案,但不按整改方案認真進行整改,有的甚至連整改方案本身都制定得不合理,安全隱患沒有得到徹底排查和整改。
五是停產整頓礦井違法生產。在市場需求旺盛、煤價高位運行的大環境下,已明令停產整頓的小煤礦明停暗開、日停夜開,違法生產現象仍然存在。為了躲避檢查,這些非法采礦的業主一般都采取游擊戰術,只要聽說有執法人員過來,他們就立刻撤退,執法人員一走,這些人馬上又冒了出來。近期發生的事故中,停產整頓礦井事故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六是基礎工作薄弱,安全管理混亂。一些礦井抗災能力差,受各類自然災害威脅嚴重;一些地區小型礦井比例大,裝備水平低;一些煤礦安全責任和現場安全管理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比較突出。遼源金安煤礦“3·5”事故調查發現,本應有人24h值守的瓦斯監控系統,卻上演著“空城計”,好多設備處于睡眠狀態,配備的自救器已經過期,入井工人也不佩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
防范非法生產的措施
對于非法生產的煤礦,地方政府要態度堅決,依法關閉,絕不姑息。對于借“資源整合”逃避關閉的礦井,要嚴格執行“先關閉、后整合”的規定,嚴防其邊施工、邊生產,以掘代采。同時加強對轄區內資源整合礦井的監督管理,防止一些礦井在“證照”辦理階段以各種名義非法組織生產。
執行時,可參考一些具體的防范措施,今年以來遼源監察分局采取了“不告知監察”“夜間監察”等方法,對小煤礦進行突擊檢查,共檢查鄉鎮小煤礦37個,有效地打擊了非法生產行為。
不告知監察是對分局確定的重點礦井,推行不預先告知企業及其所在地的煤礦監管部門,針對企業情況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安全監察。夜間監察是為了更深入地發現煤礦存在的問題,避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而把資源整合礦井列入重點監察范圍進行夜間監察。
如去年遼源監察分局在轄區煤礦非法生產舉報增多的情況下,開展了針對整合關閉礦井(整合主體井、被整合井、已注銷關閉礦井)的專項監察,制定了專項監察預案,打破了監察室轄區界限,分4組、采取不告知方式和夜查方式進行,共監察礦井44處,基本摸清了關閉礦井的狀態。對個別礦井存在停主扇通風而井下有人排水作業的問題,做出了立即從井下撤出人員的監察指令;對應關閉礦井主要通風設備和供電設施沒有拆除等問題,分局向有關地方監管部門下達了加強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議書。經統計,2007年以來,分局采取不告知監察和夜間監察的方式,共監察礦井120礦次,查出隱患500余條,促進了整合關閉進度,有效遏止了非法生產行為。
打擊、取締礦山非法生產行為,還應積極發揮群眾和媒體的監督作用。要在媒體上公布煤礦安全生產舉報制度和舉報電話,鼓勵群眾據實舉報煤礦非法違法生產行為,舉報情況一經查實,要堅決關停關閉非法生產的礦井,同時要加大對非法生產礦井的經濟處罰力度,并給予舉報者獎勵。防范煤礦非法生產,還要密切配合,加強信息溝通,強化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非法生產行為,堅決清除非法生產這個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癌細胞”。
編輯余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