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人才的民族,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關鍵。高校擔負著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大大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高校要處理好四種關系,構建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機制。
一、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高校的發展,需要教學和科研兩輪驅動。教學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強校之路,如果二者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影響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導致教學和科研之間發展不協調,進而導致教師不重視教學只重視科研,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沒有高質量的教學,高校怎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這是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確認識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從高校的發展史和其在社會中的本質功能來看,高校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所需的優秀人才。所以,高校應以育人為本,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應當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社會主義大學更應該為社會提供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類專門技能的人才。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是教學,因此“教學為本”是各類高校應遵循的辦學原則。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同時,科研是高校持續、健康發展的條件,也是學校層次的體現。因為高校科研要為教學提供本學科的學術前沿理論,促進教學知識體系更新,是教學知識創新的源泉。以科研推動教學改革、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是教學質量提高的必要途徑。因此,科研為教學服務,教學推動科研,科研和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的協調發展,是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為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必須改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特別是教師職稱評定中只看科研成果不重教學效果的現象,把教學與科研的評價統一起來,實現教學與科研評價的“一體化”。通過改革教師評價體系,綜合考查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學水平,引導教師把精力放在兩者的結合上。鼓勵教師一邊從事教學工作,一邊進行科學研究。這樣,可以使教師一方面能夠掌握豐厚而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業務知識,并能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和啟發學生去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另一方面能培養教師善于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使廣大教師既能教學,又能從事科研。引導教師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求發展,培養造就一支既具有整體研究能力又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
二、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的關系
我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形成了一套過窄、過專、過深的專業課程體系。這種傳統的“專才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較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差,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業呈現出學科交叉趨勢,這使得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以及較強的綜合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知識面,這些因素是創新的基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處理好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之間的關系。
充分認識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不同作用。專業知識是技能,基礎知識是能力。通過專業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有關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技巧,適應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要。基礎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與文化基礎知識,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自學能力、應變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體魄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形成職業技能打好基礎。基礎知識為專業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為學生的潛在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強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處理好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之間的關系。高校要按照“拓寬基礎、淡化專業、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制訂教學計劃,改變過去“專業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專業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的狀況,拓寬專業口徑,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增加選修課比例,擴大學生跨專業、跨院(系)選課的自由度,等等。要加強基礎課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要重視并加強基礎課的教學力量,充分發揮基礎知識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三、教師創新與學生創新的關系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才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過去我們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影響了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建構新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教與學的互動性。
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要培養大量的創新人才,其根本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所謂創新型教師隊伍,就是教師自己應該是新知識的原創者,同時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掌握著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楷模。只有教師自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創造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勵學生的創造力,才能開發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我們不僅要在宏觀政策上引導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還要對現行的教師隊伍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新型教學,引導學生更有目的、更自覺地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增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和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創新素質。因此,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
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應具有創新性學習的習慣、善于思考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個性鮮明、獨特的思維方式等特點,高校在人才培養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一要采取廣泛地開放、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激活思維。二要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研究的前沿動態,研究最新成果,使學生不斷增強創新的意識,積累創新的經驗,培養創新的精神。三要讓學生參加實踐,在實踐中產生新的思想火花,訓練創新能力。四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發展,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五要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解決問題,提高自學能力、獨立鉆研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四、共性培養與個性培養的關系
傳統的高等教育,由于受管理體制等的影響,人才培養存在模式化的傾向,過分追求統一,致使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普遍缺乏個性。這種類似于工廠流水線生產的人才培養模式,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機制上,都無法滿足現代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客觀要求。如果仍然維持以往“過多關注共性、忽略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就很難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大批創新型人才。因此,高校應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需要,確立“以個性化培養為核心”的多元質量觀,在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前提下,用一種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保護和發展學生個性。
正確認識共性培養與個性培養的關系。共性是人才培養的普遍性規律。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素質,這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共性。個性反映了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相對性。個性體現為學生的主體性、不可替代性,如學生的天賦、興趣、愛好、特長等。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塑造學生的創造個性。因為共性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共性。人才的個性發展是創新的源泉和基礎,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天性,成長為有特色、特長的創新型人才。
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創造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高校應將“激活思想、張揚個性”作為基本原則,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實行分類特色培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和興趣的培養,強調個性的自由發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現在國內一些高校在教學方面進行了很多的改革與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北京大學在專業教育方面采用了“分流培養”的原則,中國科技大學實施個性化學習方案,清華大學每年都要在學生中選拔優秀生對其進行個性化培養。大學里有不少富有創造潛能的學生,應該對他們分類培養,因材施教,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彰顯,創造潛能得以迸發,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擴充教師隊伍,推進個性化教學。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很多,一是可設置靈活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這些課程多是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或者一些新型學科,對擴充學生知識量、擴展學生知識面具有很大好處。二是讓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給他們相對自由的空間,使他們能夠張揚個性,使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與提高。三是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做一些研究,使學生不斷獲得較前沿的新知,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訓練。這些措施都需要有數量充足的教師做保證。但是,由于高校連年擴招,導致師資匱乏,師生比例失調,不能滿足個性化教學的需求。因此,必須大量擴充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作者系河南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