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2009.3.17
力保“市場中國”
恍惚間,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盛典已入舊年,新30年大幕漸起。在應對危機的繁忙中,在利益紛呈的喧囂里,人們尚未如今日一般珍視中國的發展環境,尚未如今日一般需要凝聚民氣、振奮精神、鼓舞信心。也只有站在前后30年的時間點上鑒往迎來,才能清醒地認識到呵護市場中國、建設市場中國的重要意義,而不局限于紓一時之困。
力保“市場中國”,首先需要厘正的是對于“市場”的理解、對于“市場經濟”的理解。救市,或樓市或股市,或汽車或家電,通俗而直觀地說,只是在挽救某個具體產品的銷售市場。整個中國耗30年之力、集萬民之功,務要成就的市場經濟,絕不僅僅是這些個賣場規模的集合與銷售數字的累計,也不僅僅是對外談判時可以倚重的政治籌碼;不是延緩諸多滯后領域改革的博弈成本,更不是對民生問題的甩包袱式處理。
力保“市場中國”的主體,現實中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政府頭上。政府更要檢視自身行為的邊界,自我提醒應具有隨時準備功成身退的大智慧,為而不恃、居而不有,不因一時情勢而疏忽了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改革目標,以清醒的認識指導實際工作,因此更要堅定不移地修補市場經濟的制度短板、建設法治社會、提高民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
《中國新聞周刊》2009.4.15
榮智健謝幕
——一個家族的百年背影
2009年4月8日,銜玉而生、商場戎馬半生的香港最知名的商人之一、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榮智健,無奈地選擇了“退位讓賢”,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及主席職位。當天下午6時15分,67歲的榮智健乘坐一輛灰白色私家車,從香港金鐘中信大廈駛出,坐在車上的榮智健神情疲憊,滿頭白發映襯得臉色黯然。而在5天前,作為對中信泰富涉嫌虛假陳述和串謀欺詐行為調查的一部分,香港警方搜查了該公司總部。
榮智健及其所代表的榮氏家族的命運,一直被公眾高度關注。曾經的中國式民族工商業與政治之間的廣泛聯系,不但給榮智健這位資本運作的長袖善舞者提供了遠較他人華麗的舞臺,也提供了他個人成長的非凡際遇。榮智健黯然謝幕,但榮家的故事顯然遠未結束。榮氏家族的榮耀沉浮,已然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軌跡的重要部分。
《新民周刊》2009.4.1
當思想成為生意:中國高興不高興
2008年的“西藏事件”和“火炬事件”中,許多年輕中國人表現出來的國家意識讓西方一震——也讓國內一震。對《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來說,寫作一本新的、以民族主義為訴求的書籍的時機已經到來。
中國人的確“不高興”。“火炬事件”引發的全球化挫敗情緒還沒有消失,毒奶粉、環境污染、貧富不均、礦難和腐敗行為引發的憤懣又時時涌來。如果“不高興”是社會變革的動力——希望如此——對很多人來說,誰領導世界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在他的祖國活得健康、富足、安全而有尊嚴。
在一個“內憂外患”的大時代,有些“不高興”也在情理之中。如何在外交和內政上分配變革資源,確實是重大的考驗,是不得不做的“政治和感情選擇”。要作出明智的抉擇,請先走出悲情和冒進。
《新周刊》2009.4.1
你有“經濟身份證”嗎?
——中國個人信用報告
人無信而不立。
個人信用,將取代家庭出身、戶籍、教育程度、財產值,成為市場經濟時代最好的個人身份證明。
個人信用,在經濟學上是一種履約能力,在社會學上是一種履行承諾的品行與道德約束。它是經濟身份證的核心部分,市場經濟及整個社會信用賴此運行。
個人信用不僅能決定你的信用卡額度、房貸與車貸額度,還能決定你的工作機會、感情生活與幸福指數。
中國的信用狀況不容樂觀:違約成本太低、經濟法規不完善、道德缺位、權力尋租和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讓個人和企業失信成為一種常態。
將信用制度化,是建立信用社會的開始。
信心比黃金還要寶貴,但這份對中國未來的信心要建立在強大的政府信用、企業信用與個人信用之上。有信用,才有未來。
《南方人物周刊》2009.3.20
老男人也有春天
——專訪羅大佑
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這4位在華語樂壇的分量是令人震驚的:總共發行70張個人專輯,發表近600首作品,爆滿過350場個唱……也只有這4位唱將組成的樂隊,才敢自稱超級樂隊。
專輯的發行,成為無數樂迷2009年最翹首以待的盛事。對于羅大佑來說,他要證明,自己并沒有在光榮歷史里沉寂下去,在華語樂壇漸趨平淡的時候,他再次出發了。聚光燈又對準了他,這位幾十年中穩坐“華語音樂教父”寶座的藝術家,會有怒放的第二春嗎?
我們試圖通過近距離的、無拘束的對話和仔細打量,呈現另外一個羅大佑,一個音樂之外的、深處的羅大佑。30年漂泊生涯,每座城市的回憶與感悟,對社會和時代的深度觀察,對金錢政治的不遺余力的批判,對于生命的平常心,這些,或許是人們從未領教過的羅大佑的另一面。
責編:曉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