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武

這是一個本不應當成為問題的問題。高校輔導員在我國的大學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經過這么長時間的風風雨雨,在我國的高等院校里,活躍著一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輔導員隊伍。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更加重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這使得高校的輔導員隊伍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可是為什么這個時候還要提出這樣一個本不應是問題的問題呢?
去年下半年,受教育部委托,我去了幾個省督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情況。許多地方和高校都出臺了很多有利的政策,為輔導員隊伍建設創設了良好的氛圍,一大批輔導員愛崗敬業,為大學生的成長勤奮工作在第一線。看到這些,我從內心里感到高興,盡管屬于輔導員們的那個姹紫嫣紅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你不能不感覺到,為迎接這個春天的來臨,一陣強似一陣的春風在屢屢吹來。然而,在感到欣喜的同時,我的腦海里也不時地掠過絲絲陰云:有的同志(有的還是領導)談到,輔導員隊伍就是為了當前政治工作的需要,再過些年說不定就沒有輔導員隊伍了;有的同志說,輔導員太“有用”了,學生欠的學費只要輔導員一催,都繳上來了;有些輔導員仍安不下心來,覺得自己就像個“臨時工”似的,沒有歸宿感。我擔憂的是,如果按照這樣的認識來建設輔導員隊伍,眼下的輔導員隊伍盡管看似紅紅火火,恐怕真會有那么一天就偃旗息鼓了。
大學為什么要有輔導員?這與如同為什么要有大學一樣,清楚了為什么要有大學,也就清楚了為什么要有輔導員。大學并不是從來就有的。1167年,為什么建立了牛津大學?是因為當時國王下令,一定要建一所為自己國家培養人才的大學;1636年,哈佛大學建立,幾百年來傳承在哈佛校園里的一句不朽的名言是“入則增長智慧和才干,出則服務祖國和人類”;普法戰爭使德國受到了恥辱,為了“培養為國家服務的人”,柏林大學應運而生;甲午戰爭,泱泱華夏,敗在了彈丸小國手里,于是有了維新變法,有了北洋大學、京師大學堂等中國第一批現代大學的創立。大學自古以來就是育人的場所,大學文化可以最核心地概括為“育人”二字,大學的功能是以它培養的人的質量如何來實現的,離開了育人,也就離開了大學文化的傳承,也就失去了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大學的價值。今天,我們中國的大學,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這就更應該充分體現大學“文化育人”這一本質特性。
大學怎樣育人?教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這是必要的。但是,作為一名掌握了專業知識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知識應當為誰來用、怎樣來用。這就關涉一個人的價值觀問題,關涉做人的基本準則問題,這就需要大學一定要全面地培養學生。輔導員是干什么的?簡單說就是管學生的價值觀的,學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輔導員的教育引導作用非同小可。從這個意義上講,輔導員隊伍的存在,并不是一些大學領導“恩賜”的產物,更不是因為有了學生欠繳學費,才需要有輔導員隊伍。領導重視不重視,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好不好相關;輔導員收不收學費跟大學制度完不完善相關,大學制度完善了,收學費這樣的事務性的“雜活”或許就不用輔導員做了。輔導員隊伍的存在,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要求,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要求,只要辦大學就會需要有人來完成育人的任務,就會需要輔導員這樣一支教師隊伍。至于將來輔導員會不會改叫別的什么名字我不敢肯定,但我確信,這樣一支育人隊伍在大學里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輔導員的育人作用并不是天然發揮的,它需要輔導員們的努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對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在短時期里還很難形成各方都一致的看法(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輔導員越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為什么要有輔導員呢?從最直觀的角度來說,就是要讓那些對輔導員工作缺乏認識的人覺得你有用。比如,我在1982年做輔導員時,80個學生畢業時有13個學生入了黨,有8個考上了歷史學碩士研究生,而當時我們學校沒有一個歷史學位的碩士點。學生們都非常感謝我對他們的愛心教育,同事們也都說我“太有用了”,在我當輔導員的第二年,同事們就投票一致同意破格為我漲了一級工資。不要爭論,用事實說話。輔導員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沿著自己業已選擇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這樣屬于你們的春天才會來得更早一些。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