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德 蔡承智
摘要:我國的綠色旅游雖然起步晚,但如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分析綠色旅游和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可發現由于二者關系不和諧而造成物價上漲、損害當地經濟結構、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應制定“加強生態化管理”和“適度開發旅游和發展經濟”的政策,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綠色旅游;生態環境;農村;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064-03
一、引言
“綠色旅游”的概念由法國一位叫歐貝爾的參議員首次提出,目的是讓久居喧鬧都市的人們到恬靜的鄉村度假,在綠色的海洋中遨游,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價值,釋放都市緊張壓力感,同時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及城鄉文化的交流。自從“綠色旅游”的概念傳入中國后,中國的許多學者陸續對綠色旅游的概念進行界定,其中最為廣泛認同的是把綠色旅游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綠色旅游是指具有親環境或環保的各類旅游產品和服務,狹義的綠色旅游是指農村旅游,即發生在農村、山區和漁村的活動。本文所論及的綠色旅游取其狹義。國外學者對此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1];我國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而對消極意義及農村經濟發展對綠色旅游的影響的研究較少[2~7]。本文將從綠色旅游的涵義及借鑒國內外對綠色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出發,重點對綠色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途徑,從而為綠色旅游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構建提供理論上的指導,研究結論對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綠色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
(一)綠色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綠色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促進農副產品的就地銷售、就地增值、勞動力就地轉化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綠色旅游的特征是鄉村性,是綠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獨特賣點,正符合游客回歸鄉土、親近自然的需求,它的主要特點是重在體驗。因此,游客在主體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游客可通過直接品嘗農產品并就地購買,而農產品的就地銷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由于土生土長的農產品對外來的游客來說具有稀缺性,若經過設計包裝,打造統一的品牌,必可就地增值。旅游業可以看做是一條產業鏈,它的發展需要交通、電力、賓館等相應的配套設施為其服務,需要大量人員進行運作,這就為農村地區的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化。
(2)拓寬農村經濟的增收渠道
以前,一提到農村,好多人就會聯想到“落后”一詞。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農民祖祖輩輩都是以種植糧食作物作為家庭的唯一的經濟來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一年到頭收入少得可憐,農村經濟落后不足為奇。利用資源稟賦,在當地發展旅游業,拓寬農村經濟的增收渠道,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農民的收入
農民的收入增加問題是新農村建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衡量農村經濟是否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綠色旅游在此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鄉2004年以“小氣候,原生態,農家屋,高山菜”為自然資源特色,發展“農家樂”綠色旅游。4個行政村,52戶發展“農家樂”,自2005年“五一”黃金周試營業至2006年“五一”黃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1.8萬人次,營業額收入482萬元。其中2006年的“五一”黃金周,七里鄉農家樂接待游客20 589人次,實現營業額近70萬元,經營收入戶人均增收近8 000元,超過以往全年收入的三倍。
(4)改善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之所以落后,除了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外,最重要的是,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三產業發展落后。因此,農村經濟要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產業結構。綠色旅游能夠帶動建筑業、交通運輸業、農村商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
(5)更新農村地區的人們的觀念,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由于綠色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來自城市,他們的到來把現代化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促進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意識觀念的轉變和演繹。現代市場經濟意識、文明開始占據了人們的頭腦,并激發人們求富、求新、求文明等新的追求,從而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6)有利于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通過發展綠色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當地的民族歷史文化,加快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因此,當人們意識到綠色旅游的發展和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會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時,會主動去保護和宣傳,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2.綠色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兩面性,當人們在享受旅游給帶來種種好處時,也會發現發展旅游也會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問題。
(1)引起物價上漲、地價上漲及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來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帶來了強大的購買力。對當地的人們來說,購買的需求是增加的,在其他條件沒有什么變化的情況下,由經濟學的供需關系可知,供給不變,價格必然上漲。這勢必會損害到當地人們的經濟效益。同時,綠色旅游的發展,對當地土地的大量投資,使地價也隨之上升。這不僅會影響到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甚至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2)過分依賴旅游業,損害當地的經濟結構并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最終可能會導致當地旅游業的消亡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穩則天下安,由于從事旅游業的收入遠遠高于務農的收入,常使得大量的勞動力棄農而從事旅游業。當地勞動力的不足,造成大片田地荒蕪,其結果是,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擴大對農副產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卻是農副業產出能力下降,從而危害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
(3)過分開發旅游資源,會使游客減少,開而不發使旅游地衰亡,并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綠色旅游地的開發和其他的產品一樣,也有興衰模式,即生命周期。加拿大旅游學家R.W.Bu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為發現階段、參與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和衰退階段五個階段。綠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必須保持與環境、資源的和諧統一,保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過分開發旅游資源會損害旅游地形象,使得游客減少,旅游業發展受阻,阻礙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對綠色旅游的影響
1.農村經濟發展對綠色旅游的積極影響
(1)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綠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尤其是環境優美、自然風光絕佳、民族文化絢麗多彩的地區,大多交通閉塞、水電、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齊。“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燈先明”。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了保證。有關研究表明,當鐵路和公路的加權平均通車里程每增加1公里,國內旅游人數大約增長806人次。
(2)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綠色旅游的資金來源提供了保證
農村地區發展旅游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缺乏資金。因為,綠色旅游可以看成是一條產業鏈,它的發展需要交通、賓館等配套設施為其服務,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也就為綠色旅游所需要的資金來源提供了一定保證。
(3)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綠色旅游發展所需人才奠定了基礎
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水平也會相應的提高,輟學率降低,一些當地人外出學成歸來為家鄉服務。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觀念的更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加之,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新農村書屋的建設和啟用,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將會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技術、懂經營和管理的新型農民,為綠色旅游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持。
2.農村經濟的發展對綠色旅游的消極影響
(1)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有可能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綠色旅游的發展
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即動機。我國學者韓杰將旅游動機分為五類(見圖1)。這里從旅游動機的分類和相互作用關系來分析旅游地對游客的吸引力。綠色旅游的大部分游客來自于城市,他們來旅游的最主要動機是心情動機。因為綠色綠游最主要的資源優勢之一在于清潔、優美的生態環境,讓游客們有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釋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倘若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對游客來說已經不再會讓他們感到回歸到大自然和釋放壓力的感覺。因此,游客也就會隨之減少,影響綠色旅游的發展。
(2)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收入的增加,大量建設人工生態景觀,現代建筑,失去了綠色旅游的“古、始、真、土”的特色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觀念的更新,意識到旅游能給他們帶來許多利益,于是大量修建人工生態景觀。同時由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好多人也大興土木,推掉特色的老房子,建現代化的洋樓。而這些做法,不但不能吸引到游客,反而把綠色旅游最具特色的東西丟掉了,不利于綠色旅游的發展。
三、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維護物價穩定
一般情況下,政府“有形的手”往往結合市場“無形的手”共同起作用。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尤其是在市場出現暫時失靈時,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應該繞到市場背后,直接斬斷催逼物價上升的幕后黑手,維護物價穩定。這樣才會使得社會更加穩定和諧,促進綠色旅游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綠色旅游固然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物極必反,單一依靠綠色旅游作為當地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必然會損害當地的經濟結構。在鼓勵發展綠色旅游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其它產業的發展,使第一二三產業能夠健康、協調發展。
(三)一切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適度開發旅游和發展經濟
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要與當地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互協調。經濟的發展不能只注重眼前,當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發展要求。經濟的超前發展,超出當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必定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束縛經濟的發展。所以,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正確的舉措。
(四)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化管理,保護生態環境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對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垃圾、污水進行安全處理,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對游客也要加強教育,對他們進行行為指導,把游客活動量控制在生態容量之內。
(五)建立健全促進綠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加強綠色旅游的規劃管理
一方面,加強綠色旅游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運用旅游規劃、法規和法律政策來調控和管理各種旅游經濟活動,把旅游經濟的發展納入法制的軌道,使旅游業在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重視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綠色旅游與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四、結語
我國農村分布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市場空間和需求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隨著新農村建設方案的實施,綠色旅游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然而,在享受到綠色旅游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好處時,卻很少人重視到綠色旅游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對綠色旅游的作用。針對綠色旅游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之間的負面影響,本研究提出“加強生態化管理”和“適度開發旅游和發展經濟”的觀點,為綠色旅游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上指導。有關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