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艷
在新課程推進的實踐中,每位教師既有機遇和收獲,也有挑戰和困惑。我們在教學中感到:
一、人教版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人教版教材的封面設計到教材編寫的整體結構,都使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感受到人教版的高度引領作用,在各版本中,其靈魂作用不可替代。
2.此教材的理論性與學術性比其他幾種版本的教材要突出得多,能將經典史實與目前史學領域最新成果合編,如引用馬克思《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等最新史學巨著的內容與觀點,來推動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3.此教材對新課標的解讀重宏觀而輕微觀,由此,整個教材體系的框架搭建的很高大,這就給一部分理論層面較高、實踐能力較強、教學個性突出的教師以廣闊的課程開發的空間,使專家教材與師本教材有效結合。如每個單元的導言部分,使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底蘊結合學生實際、自身教學特點演繹教材。從而體會到在新教材面前,沒有統一的、最高明的教學模式,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模式,這才是最好的模式。
4.此教材的宏觀性正是在引領和帶動教師逐漸學會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逐漸形成:教材只是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資源的新課程理念。
5.此教材充分體現了創新性與穩定性的有效結合,即原有教材的重知識體系與新課程理念下的重主干知識并顯。
6.注重以更開放的心態汲取人類的優秀史學成果,從人文角度和時代角度對以往研究成果進行反思和重新評定,如農民戰爭、殖民主義活動、國際關系問題等。
二、人教版教材的不足
1.教材的專家高度與教師的現實水平反差太大,使絕大多數教師把握起來感覺非常困難。
2.個別概念的宏觀處理,使教師很難理解,教學中自然有意識忽視和跳過。
3.教材的指向性應更具體,例如,每單元設一節單元導言課,會使教師們更明確教學方向,以及在宏觀把握教材問題上如何與專家產生共振。
4.與教材配套的資料太少,使習慣于“教教材”的教師們,無從領會專家們的意圖。
5.創新的步子太穩,顧慮太多,但也由此被束縛了手腳。比如,三大主流史學觀與階級斗爭史觀的并重,是教材的時代性、創新性被傳統模式所束縛的結果。
6.新課標立足學生發展,教材可能只是點到即止,高中教師面對學生高考需要,高考對教材的某一知識點則窮追猛打,如何處理好功利關和“公利關”,給國家、社會一份滿意的答卷,是我們這些基礎教育的教師需要專家們給予指導之處。
7.由于上述顧慮,我們在實踐中往往感覺課時不夠,而一旦不能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又對自己求全責備。
8.就像教師不要以為給學生講過了學生就一定會了一樣,在新課程培訓中,讓教師轉變觀念就一定要轉變。這種轉變是難度最大的,實踐中,講著講著就回到了老路。我們需要時間也需要專家在培訓時就一些新課標涉及的學術性內容展開談一談,開闊教師們的眼界,提高專業水平。
作者單位:吉林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