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照
摘 要:語文教學在走向無所不包的同時陷入了邊緣學科的困境,原因在于語文丟失了自身的靈魂——情感。只有關注學生情感因素,并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尊重學生質疑、回歸生活的策略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語文教學才能還語文本真面目。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 參與 質疑 生活
引言: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語文天生重要。”語文新課程標準也規定:“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同時,語文學科在維系民族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構筑心靈世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語文的重要性似乎無需論證,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差,根底不扎實,對語文學習產生厭惡情緒,認為花再大的工夫語文成績也是不容易上去的。于是,中學語文課被很多學生等同為休閑課。這不禁使我們要問: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怎么了?
一、正視: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語文教學中有什么
走入語文教學就會發現語文教學幾乎無所不包——字、詞、句、段、修辭;文學常識、修辭手法、表達手法、說明方法;歸納論證、排比論證、遞進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等都涵蓋在語文課中。為了追求系統性、完整性,語文教學就這樣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無所不包,語文教學成了知識的拼盤教學,語文教學陷入瑣屑的段落、層意分析、題海戰術之中無法自拔。
(二)語文教學中缺什么
語文教學在無所不包,走向繁瑣細碎的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也在使中學語文淪為邊緣學科。這是因為語文教學把語文自身的靈魂——情感給拋卻了。語文是以語言為媒介,借助豐富的情感、生動的形象,達到培養學生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繼而創造美的能力的一門學科,其學科的根本在于其形象性和情感性。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
二、探析:情感與語文教學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如果一味“滿堂灌”或“照本宣科”,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與參與性,則只會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枯燥乏味感,無心去接受老師傳達的信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可見,情感調控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比其他學科教學,語文教學更有利于也更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和情感引發,更要求教師善于將傳統的聽、說、讀、寫等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和學生的情感積極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讓他們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游弋,充分地張開自我情感、思維、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類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漸地打開自己的心智之門。
三、期待:語文教學還語文之本真面目
(一)鼓勵學生參與語文材料,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三維度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將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促使學生智能獲得發展。
毫無疑問,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可以使學生對語文材料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有所認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將語文材料用課本劇、戲劇表演、形象模擬等方式“親歷”語文。正如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言:“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而學生通過自身參與的方式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就更容易找到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學生在情感投入的同時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產生積極的情感。
(二)尊重學生的質疑,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說明,在語文學科中,我們一定要肯定學生活躍的形象思維,豐富的聯想,馳騁的想象,有多少學生,就會有多少對語文材料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學習《出師表》時,有同學提出了網上的一個爭議:西安市委黨校65歲的歷史學教授胡覺照寫信給國家教育部教材司,建議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他認為《出師表》中傳達的一種“愚忠”思想,不利于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質疑解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情緒不是單向地被動接收來自教師發出的知識信息,更是學生主動地與那些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對自然、人生、社會從不同方面有所感悟的作者之間展開“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擺脫束縛學生思維的“標準答案”,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展開思考,由疑生趣,學生才可能使學生重新喜歡語文課堂,甚至很多學生都以問出別人答不上的有價值的問題為榮。
(三)回歸生活,凝練情感
知識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脫離生活的。生活處處有語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的六個主題:感悟人生(如:《生命,生命》)、理想信念(如:《理想》)、自然景物(如:《春》)、科學世界(如:《看云識天氣》)、人間親情(如:《散步》)、想象世界(如:《皇帝的新裝》)。它們都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因此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教師更要善于運用好這些材料,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中,并通過聯系校園、家庭、社會等把身邊的生活環境變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場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學語文和用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立軍.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情感教育[J].科學教育家.2007(10)
2.鄭曉東.走出誤區 讓人文流淌于語文的河道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3.陳俊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2)
4.曾軍.淺談初中語文情感教學的應用[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12)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香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