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紅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真正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聽眾。它忽視了作為獨立的且處于不同狀態的師生個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和潛能,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多邊、多層的交互作用,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展的主體。開展互動式教學,把握好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互動的內涵
所謂“互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發現的要求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成功的英語教學要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使得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揮。教師抓住時機善于引導、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引人入勝,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善于思考、積極參與,并善于打破常規,產生奇思異想,使其能力不斷發展,這使得“互動”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創造性教育成為可能。
二、互動式教學的優點
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沖破意識閥門而釋放出來,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實現教與學兩方面的最佳效益。這種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已得到良好的驗證,也深受學生歡迎。互動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良好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優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該教學過程始終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程序,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驟地進行,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消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領會所學知識,在參與中完成學習任務;2.互動式教學要求學生參與的過程增加,這必然督促學生在課下認真閱讀及查閱相關資料,充實自我,以滿足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的討論和學習的需要;3.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閱讀、討論和思考,學生積極性高,即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交際能力。從課前準備到課堂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主體互動關系得到了重視。通過師生協調、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多維互動,創設了一種主體互動、協同競爭的富有生氣的教學情景,從而產生教學共振,實現教學相長,推動班級良好學風的形成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4.互動式教學由于使教與學有機地統一起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相呼應,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案例討論,氣氛變得活躍,師生間的距離得以拉近,從而有利于教學雙方最佳狀態的發揮。整個教學過程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全員參與,為全體學生創造了大量自主學習的機會。總之,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雙方的互動關系,使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不僅是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三、開展互動式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必須精心備課
作為教師,在課前要悉心準備,不僅對所講內容應融會貫通,并且要通過一些具體的典型案例討論,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這要求教師對某些專業素材平時就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及時整理和更新教學案例,以便用時能得心應手。
2.善于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上,教師應時刻注意課堂氣氛調節。當集中講授時,可以通過巧設疑問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或者適時講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軼文趣事,以便調動學生情緒,驅散疲勞感。當然,這些既要靠課外的功夫,也要靠臨場的發揮。
3.教師作用的發揮要科學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在這一矛盾中,教是主要方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教學目的關鍵;教師的關鍵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及發揮其獨立和創造性方面。為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狀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主動地加以引導并進行有效的組織。教師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多一些歸納、少一些演澤,多一些啟發、少一些說教,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教師尤其應鼓勵那些學有特色,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踴躍發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上的批判性和創新性。
四、“互動式教學”施教的幾條原則
1.普通性原則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其普遍性原則。創新潛能不是少數尖子生獨具的。發展心理學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能,關鍵在于教育的開發。因此,教師應善于發掘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潛能,并將期待的目光投向每個學生。
2.差異性原則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充分考慮到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方法。學生的創新與成人的創新活動是有區別的,其創造的價值更多地表現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促使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去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時,一定要從他們思維的實際發展水平、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目標不要過高,內容不要太難,不可將“苛求”當成“嚴格要求”。
3.活動性原則
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如情景對話、討論、辯論、小品表演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和間接經驗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但問題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獲得結論更重要。“在黑暗中摸索”要比“等待火炬引路”更有益;奮發進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貴,這就叫做“過程價值觀”。
4.激勵性原則
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們質疑問難,絕不能置之不理,橫加干涉,甚至一味地指責,要使繳勵性評價真正成為“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
五、互動式教學中的課堂活動
1.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英語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課堂教學能否體現主體互動、情知互動、人境互動,關鍵在于小組活動的組織。
教師依據基本均等的原則組建小組。小組宜小,4~6人為一組,均由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最好是中等2~4人,優差各1人)。各小組設有主持人(主持小組討論)、記錄員(簡單記錄每位發言人的講話要點)和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報告)。
小組活動操作方式:(1)由教師或組長提出當天要研討的主要問題,或由組內成員提出自己在預習中尚未理解的問題,供大家研討;(2)各人交流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或者答問;(3)組內成員就某種觀點或見解的正確性展開討論,提出質疑或提出補充意見;(4)由主持人作總結發言,對小組經過討論所達成的共識、所產生的歧見及尚未解決的問題分別進行歸納,并整理成綱要,擬在組際交流時發表見解,提出問題。
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不應過多干涉。教師主要提出有關的評價標準給出詞語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頭提示,巡視各組討論情況,重點參與一兩個小組活動了解各組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及時肯定、推廣某一小組的學習成果和有效方法。
2.小品
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在班上進行表演。這不僅培養了口語能力,更推動了學生的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課堂氣氛也空前熱烈。這種活動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
3.辯論
組織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辯論,可以促進學用結合,真實表達思想。例如在以“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為論題的辯論賽中,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一教學活動不僅能為學生提高言語實踐水平提供機會,促使其形成交際能力,同時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4.情景對話
新的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語言的交際性功能是在一定的語言情景中體現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真實的社會語言情景或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交際活動。同時也達到了生生互動的目的。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它絕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繼承傳統教學科學的合理成分,在“主體參與”思想的指導下,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以上所說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尚有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并完善。
參考文獻:
1.查有梁著.《教育模式》.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出版
2.《中學JIP研究與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現代化與主體性》.《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4.《淺談英語課堂教學的交際活動》.《中學外語教學》.1999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