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美
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任務,設疑啟思,深入探究,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鉆研的空間,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讓學生在敢想求真的學習氛圍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通過不斷教與學的探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創新潛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巨大動力。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也是激發創新的源動力,學生如果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便會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創造思維更加活躍。教學中側重實用創作而避免教條式的說教,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例題、任務的選擇要有趣并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選擇靈活風趣的語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盡量把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感覺理論其實并不枯燥。
1.教學內容趣味化
加強學科滲透。如FrontPage中的網站主題可結合語文課本中的內容;Excel中的數據分析可結合數學中的統計初步知識,盡量使信息技術課的形象,滲入其他學科形象。
增強人文性。如,結合學生的演講比賽設計演示文稿;設計以“迎奧運”為主題的電子報刊,繪制“環保”題材的宣傳畫等,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為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注入新的“血液”。
2.講解內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量上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精講,排除學生已經掌握的和通過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識。重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發揮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鍛煉其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
二、把握教學策略,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對影響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系統化的總體研究,并最終形成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信息技術課強調讓學生主動學習,學習如何組織和建構自己的想法,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資料,這個學習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引入研究式教學
研究式教學更能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工作和探索。如:學習Excel時,讓每個學生統計自己在本年度歷次考試的各科成績,結合圖表分析成績的波動情況,研究過程中不強調必須掌握哪些知識,而是讓每個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而研究具體的方法,結果分析出來了,表格的處理方法也探索出來了,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
2.強調自主學習
在信息技術課中,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往往造成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現象。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學生開展個別化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可利用網絡或多媒體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途徑有多種,既可以通過教師制作的CAI課件進行個別化學習,也可以利用網絡自己查閱有用的學習資源,根據需求進行自主學習。
三、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
1.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任務”
“任務”設計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任務。對于良莠不齊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差異。設計“任務”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個基本任務和一個創新任務,保證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基本任務,而能力強的同學又可以在創新任務中發揮自己的特點。這種創新式的任務體現在既保證了基礎,又發展了個性。
2.設計創設教學情境的“任務”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因此,學習者帶著真正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能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圖形、圖像、動畫及文字、符號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任務”,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激發學生的聯想、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感興趣的“任務”時,會專心致志、樂此不疲。因此,教學設計的“任務”不應局限于教材,應當切合實際,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設計出創新式的、能令學生感興趣的“任務”。
3.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欲的“任務”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出任務后,不是平鋪直敘地介紹完成任務的每一步操作過程,而是分析任務,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認知結構與當前所面臨的任務之間的差異、矛盾和沖突,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投入的強烈欲望。探求欲被激發出來,思維便會更敏捷,聯想也會更豐富,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解決任務的樂趣。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羅定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