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杰
語文版新編初中語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釋簡明扼要,對教學很有幫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復難免,或不符合文情語境,或不符合語言規律,或不符合邏輯事理。茲舉數例以獻疑,亦以就教于大家。
七年級上冊《三峽》:“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課本注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顯然,這里采用的是直譯和對譯。從字面上看,似乎并無不妥。但略加推敲便會發現問題:按此種譯法,極易被認為“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潭水”都“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事實上,“白色的急流”奔騰洶涌,可以“回旋著清波”,卻難以“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較為平靜時方可現出其“碧綠”,也才可“倒映著”岸邊的“各種景物的影子”。因此,譯文應變更為“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八年級上冊《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課本注釋:“空乏,窮困缺乏。”“空乏其身”譯為“使他受到貧困之苦”,“行拂亂其所為,意思是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顯然不妥,注者就添加“窮困缺乏”二字強釋。筆者每每讀到此處,總有點感覺不通暢。“空乏其身”,譯為“使他受到貧困之苦”,難以窺測“身”的具體意義,因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行”乃“行為”之意。其實,只須將句子的停頓畫在“行”的后面,便迎刃而解其意。因此,應該這樣注釋:“使他本身受到貧困之苦,使他行為受到阻撓干擾。”
九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課本注:“請,詢問。”“請”在文言中它沒有“問、詢問”的意思。一般“請”為“請求”的意思,并通常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請求別人怎樣;另一種是請求別人允許自己怎樣。從課文內容看,此處“請”字的用法屬于第二種,全句意思應該是“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因為據前面所述,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曾主動請求為他治病,然而蔡桓公都沒有批準,直至桓公病入膏肓,扁鵲才“望桓侯而還走”,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不請求為他治病,當然可以“不再詢問”或“不問”,但將“請”解釋為“詢問”純粹錯誤。又如此冊中的《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課本注:“專其利,獨自享有這種好處。”“專”的本義是“紡錘”,借用為“專一”、“專獨”、“專擅”之“專”。在當代諸家辭書中,“專”沒有享有的意思。“專”由其“專獨”義可以引申為“獨占”、“獨享”義,其意思也重在“獨”而不在“享”。因此,課文中 “專其利” 應解釋為“獨占這種好處”。因為當初聽說捕蛇可以免稅,“永之人爭奔走焉”,但后來不畏生命危險堅持到最后的只有蔣氏。因此才“專其利”。再則,這樣解釋能與下文“而吾以捕蛇獨存”句相照應。課本注釋忽略了代表“專”的核心義素“獨”,而僅僅取其臨時性附加義素“享”,所以導致錯誤。
九年級下冊《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課本注:“風煙,指煙霧。”從課文前后兩分句的關系看,分明是對偶句,而且對仗極為工整。“風煙”對“天山”,“俱”對“共”,“凈”對“色”。 “天山”既然是“天”和“山”兩種事物,“風煙”當然也不能只是“煙霧”而已。因此,“風煙”應該正確解釋為“風和云煙”。之所以不解釋為“風和煙霧”,是因為“煙霧”含義太寬,“火煙”也可以叫“煙霧”,而文中所屬,指的是江上景觀,只可能是“云煙”而已。
在文言文教學中,詞義注釋是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關鍵,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我們教師在使用現行語文課本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是指瑕糾謬。只有這樣,我們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
作者單位:貴州省鳳岡縣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