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山
摘要:近幾年“理綜”物理試題的最主要的特點是以能力立意命題,加強對能力的考查,把著眼點放在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上,因此,在復習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應主要采用促進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復習的過程是思維積極、動態探索的過程,使學生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從發展的眼光看,體驗和嘗試交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和途徑,為他們將來能夠進一步學習培養了獲取知識、探索問題的能力,這無疑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物理復習能力
高考復習的模式基本上是第一輪逐章扎實的復習,第二輪建立橫向聯系的專題復習,第三輪模擬考試。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此模式框架上,傳統的高三復習教學中,是教師先串講、總結本章的知識結構,然后讓學生做規定的習題。整個過程突出求同思維,這種模式(講—練—講)使學生不但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本文提倡的是整個高三復習應該分三個步驟:部分(第一輪復習)——整體(建構知識體系)——部分(綜合訓練)。在第一輪復習到一定階段,就進行相應的專題復習,如復習完力學后的力學綜合專題、能量和動量、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等,為整體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整體建構是重心,目標是形成學科知識體系。部分訓練,指運用知識體系中的概念、規律和方法,通過不斷地反復訓練,發展能力,而且對知識體系的建構結果進行驗證,是對整體的修改和完善,最終達到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思維的全面性,最終實現“把物理學科變成自己認識的知識體系”的復習總目標。
1.首先實現的是部分復習策略,在高三第一輪復習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所有新課內容的學習,對高中物理的知識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學生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知識結構不太完整,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還有所欠缺。在此階段要重視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對物理概念和規律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打下扎實的基礎。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過程,或推導引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結論的過程,要真正明白這些道理。根據復習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一份評價型復習卷,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復習,診斷評價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高理解能力及物理思維能力。評價性復習試卷應能夠比較全面、準確地診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發展水平,同時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試卷結構依次由知識結構回顧、基礎理解檢測、學科能力訓練三部分組成,由淺入深,評價的層次逐步提高,對學生鞏固基礎、培養能力有較高的教學價值。下面以天體運動的復習為例:
(1)知識回顧
①天體運動的向心力。
②弄清幾個圓周運動:在赤道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受力;近地衛星;同步衛星;極地衛星。
要求從衛星的受力、向心力、線速度、周期、角速度等探究。
③星體表面及某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的求法。自己查資料或舉例講解相關習題說明。
④能力提高:以下自己查資料,并推導過程。追趕問題(宇宙飛船的對接,兩星球相距最近或最遠);雙星問題;黑洞;衛星的拍照與信號傳遞。
(2)課例分析
從課堂評價實施過程來看,把發展性教學評價原則有機地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學生在課堂完成檢測試卷的過程中,可以自主思考,可以查閱教材、資料,可以相互間交流討論,還可以請教老師。而教師則通過巡視、觀察、交流,可以在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給予及時的、適當的啟發或點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在檢測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師生、生生之間保持了有效互動,課堂保持一種和諧、活躍、充實的學習氣氛;教師可以關注到學生的心理、情感態度,關注對“天體運動”復習評價,“知識結構回顧”的學習狀態,也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整體水平。而教師則通過語言、手勢、眼神和學生交流,或者肯定贊許、或者啟發引導;這種評價相對于量化評價更具有人性化,更具有開放性,學生對評價結果有更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從而產生良好的激勵效應;為了比較準確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深刻,運用是否熟練,教師對學生在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從多個層次進行了評價。如:天體受力和向心力是重點。在“知識結構回顧”中,要求學生弄清幾個圓周運動的規律。
2.通過第一輪的復習,接著可以展開整體復習策略,以知識體系展開的復習,清理了知識點,注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強化基本方法,訓練了思維習慣。第二輪復習要建立知識體系的縱向和橫向聯系,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要將原有的知識體系打亂,要以給出的物理情景為主線,將所涉及的不同知識體系的概念和規律串在一起加以運用。
(1)用“問題互動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創設直觀鮮明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動搖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產生疑惑,激發探索欲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樂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通過實驗或教學媒體展現物理現象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日常觀念和科學概念矛盾引出問題情境;由舊知識的拓展引出新問題情境等。教師選擇性地設計一些學生常忽視的淺層性問題(如動量守恒定律有幾種數學表達形式);學生較難把握的理解性問題(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特性);學生未弄懂的猜測性問題等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是反思的開端。
(2)用“嘗試錯誤”進行專題測試。教師針對性選編一些學生概念較模糊、理解易偏差、思考難周全、計算常出錯的題型讓學生經歷失敗,促使學生進行反思。
(3)用“專題、開放性問題”進行課外訓練。教師根據考綱有目的的給學生一些專題、開放性問題,如辨析學過的“力”(建構知識集成塊)、比較幾種“場”、典型情景的“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等;教師設計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進行殊途同歸的思維程序,并根據所教對象和內容的特點,精心創設一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由淺入深、多層次、多變化問題情景,啟發探索、誘導反思。
在整體復習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知識進行再認識和深加工,增強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對物理主干內容的把握,并且在對知識完善的過程中,發現不足,激發研究的靈感,加深理解的深度。因此,將各大塊知識建構起來,先讓學生自己構建各塊網絡,并自己加入相關習題的理解,在反復運用概念、規律和方法中,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悟出來,最后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3.最后采用的是習題復習策略,復習教學中一定題目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建構主義下,習題復習教學應當是每做一個題目,就對照自己知識體系中對應的一點或一塊,或幾部分,反思是否知識體系建構的準確和全面,讓學生合作討論,展開交流,在回顧與評價中進一步感悟物理的基本概念、規律和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有機的可以及時提取的知識體系。
(1)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系統的建構
在復習教學沖刺階段,要立足學科,抓實雙基。不要只是埋頭做題,應緊緊抓住知識系統的進一步建構,充分注意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綜合性,要著重于搞清楚知識間的聯系,站在整個高中物理的高度上以審視的眼光進一步認識知識,從整體的角度重新認識知識體系,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要精心選擇知識點密集、縱橫聯系廣的典型題,進行綜合能力訓練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訓練,引導學生進行聯想、類比和知識重組,促使其在頭腦中將有關的知識和方法形成縱橫交叉、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穩定的、豐滿的知識結構,并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引導學生注重物理情境的展示
任何物理問題都是有一定的物理情境的,而任何物理情境都與一定的物理規律相對應。許多學生在求解物理問題中出現“聽聽懂,看看會,做做就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還沒有在頭腦中形成“一看到物理問題,就先進行物理情境展示”的良好習慣,而是憑想當然的感覺,閉門造車般的做法進行應付而已。憑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態度,物理題目即使做得再多,也不可能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怎么可能復習好物理呢?所以,在沖刺階段的復習中,我們要抓住一些物理情境相對來說比較隱蔽、比較典型,物理量間的關系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物理問題讓學生通過“議題”“畫物理情境圖”“用分析法進行規范列式求解”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展開物理復習活動。在積極的聯想、類比等交互作用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提高思考物理問題的能力,任何學科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特有的用來描述有關概念和規律的一套方法。只有把握了這個體系,掌握了用這門學科所特有的語言來描述學科內容的人,才有可能學好這門學科。而物理學科中這個特征體現得更加明顯,只有會用物理語言來描述物理情境,懂得用物理語言來構建物理量間的數量關系的人,才有可能學好物理,學活物理。正因如此,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物理水平一般的人,才會用套公式的方法來建立物理量間的數量關系,而物理水平較高的人卻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找出物理量間的關系。知道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許多物理問題根本就無法從套公式的層面得到求解,甚至根本就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而運用物理語言卻可以迅速地把握解題的方向,并往往能迅速地把物理量間的數量關系構建起來。
4.結論
通過高中物理復習三大步驟的教學實踐,學生對物理概念及物理原理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逐步學會了運用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進行復習,學習能力逐漸增強,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學習效果都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收到了滿意的效果。高考成績固然可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物理的熱愛則更加令人欣慰,相信這份執著的情感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物理測量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考試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科考試大綱的說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鋐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廣西宜州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