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靈芝
2008年江蘇省《考試說明》在“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這一考點,新增“何”為高考考查的文言虛詞之一,此虛詞在近年高考中均未涉及,作為新增內容,考生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眾所周知,“何”在古文中有兩種最常見的用法,其一為疑問代詞,其二為疑問副詞。下面我們先看它分別作為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時的意義分析。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2)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1)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3)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
(4)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釋:
(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釋:
(1)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2)作計何不量(《孔雀東南飛》)。
(3)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從上面的意義分析來看,“何”的不同用法,基本能從它的不同意思來區分。比如,作疑問代詞時一般譯為“哪里”“什么”“什么原因”等意思,也就是可以放在動詞后面充當賓語,那當然是代詞的用法;而作疑問副詞時一般譯為“怎么”“怎么這樣”“多么”等意思,顯然它們不能充當動詞的賓語。
但有一種意思是“何”作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時都具有的,即兩者都有“為什么”這一意思。如上文所舉例子: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兩句中“何”都解釋為“為什么”,這種情形下如何確定它們的用法是否相同呢?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來區分,即通過疑問句式的不同種類來區分。顧名思義,“何”既然為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它所引導的句式當然是疑問句。而疑問句又分為:設問句和反問句。設問句的特點是有問必有答,反問句的特點是答案在問句中。根據這一方法,我們來解答“何”譯為“為什么”時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題目就簡單的多了。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為疑問代詞,因為它所引導的疑問句需要回答,后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即“何也”的答案;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為疑問副詞,因為它引導的疑問句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問句中,意思即為“應該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下面再舉兩例來分析:①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②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①中“何” 譯為“為什么”,為疑問代詞,因為此句為設問句,后面有回答語“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②中“何”有不少人誤以為是疑問代詞,并且認為這是個賓語前置句。其實,此處的“何”應為疑問副詞,譯為“為什么”,因為它引導的疑問句是反問句,此問句沒有回答語也不需要回答,它的答案即在問句中,即“我們不需要羨慕自然萬物”。
總之,文言虛詞“何”的其他用法都比較好區別,唯有譯為“為什么”時有兩種不同用法容易混淆,但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此種辨析方法,一切疑難便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