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永
摘要:儒學從它的產生、發展到結束經歷了整個封建社會,儒學對當今社會的影響仍然是很深厚的。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政治轉軌變型的需要;二是統治者治民愚民的需要;三是儒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儒學 霸權漢武帝
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的,到西漢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并且一直延續了整個封建社會。
一、政治轉軌變型的需要
劉邦統一天下后,因國家殘破、經濟凋零、內有韓信、英布等異性諸侯王控制著大片土地人口,他們外托君臣之名內有敵國之實;外有北方強敵匈奴伺機騷擾。面對這種局面,這就決定了劉邦在建國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國,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用黃老之術。
漢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漢國力雄厚之時,好大喜功的特性,加上國力允許的客觀條件,決定他一定會奮然躍起,以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政體;外勤用兵,征討匈奴以除邊患,同時開疆拓土,擴大漢家基業。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須從多方面轉軌變型,這就需要一個權威的思想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其政治任務服務。而黃老之術“出世”的性質和“無為”的取向,與其政治抱負處處相左。于是新的思想就必然地提出了。
二、統治者治民愚民的需要
統治即又“統”又“治”。對于統治者來說,第一要務是愚民。民只有愚了,才能忠。而孔子的思想中便正好有適合統治者需要的這個東西。你看,他公開提倡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賤者勞力,貴者勞心,貴者治人,賤者治于人”。第二要務是治民。至于治理的方式,就是孔子提倡的“禮”。這個禮是要“克己”的,就是不許臣民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一切“唯上是從”“唯命是聽”“唯書為圣”,并且特別強調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得有違。正因為孔子有如此精妙的理論,統治者當然樂于尊從。
這就是封建統治者為何要獨尊儒術的原因。
三、儒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儒家學說可以滿足“社會維系基本道義價值的需求”。余英時嘗謂:“儒家教義的實踐性格及其對人生的全面涵蓋使它很自然地形成中國大傳統中的主流。”儒學的許多教義的確都是從人們的倫常中總結出來的,因此與人的生活有著必然的緊密聯系。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軌變型需要的重大舉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歷經罷黜刑法、議立明堂、增置博士、絀抑黃老,制策賢良和任用儒吏六個階段,由政治開路到理論完成繼而組織實現,構成一個險象環生、波瀾迭出的歷史過程。此舉對后世歷史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使漢代儒家經學得到重大發展,并從此成為后世歷代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
參考文獻:
1.漢書?卷九九[M].
2.漢書?卷十四[M].
3.漢書?卷九十四[M].
4.史書?卷二十八[M].
作者單位:河北遵化市閆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