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云
教育擔負著振興經濟、振興民族、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在對人才的思想素質,特別是學生的現代意識方面,如競爭意識、環保意識、整體意識、創新意識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生物學的教學中,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是對每個生物教師提出的新課題。幾年來,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了一些現代意識的教育,有一些心得與同行交流。
一、通過生物學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觀念
素質教育中,競爭意識和大局觀念是最具有滲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對正常人格的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講解生物種間關系時講到種間競爭的時候,我利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介紹歷史上的一個典故:一位資深老道在給他的學生上課,看到眼前的一片荒地,問:“如何將雜草除凈”,學生有的說斬草除根,有的說用火燒,有的用鐮割,老道搖頭,說明年再來吧。第二年,學生們來到后,看到了一片綠油油的麥苗,倍感漸愧,這是生物學中的競爭問題,引申為社會問題:在對人的教育中,正面的思想占了主流,壞的思想、錯誤的思想就無處立足,要求學生加強自身修養,以正確的人生觀處理各種事態。
同時學生知道了自然界中存在殘酷的競爭,啟發他們思考:人類應如何把握和運用競爭法則來正確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生物界、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競爭關系呢?讓學生以平等競爭的思想,去面對一個復雜的人類社會的新情境,去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征途,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競爭意識。
二、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以下是我在生物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抓住每一個創新情境,滲透創新意識的教育,不斷去點燃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時,啟發設問學生:人們能不能用植物的細胞、組織、莖尖、葉片及花粉花藥等,在一定條件下去培養它們生長發育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學生說,這就是植物組織培養的高新生物技術,我國的生物學家們已用花藥等培養了許多優質高產的煙草、小麥新品種,并居世界領先地位……讓學生去理解生命現象及其本質,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層次,開拓了學生的知識、思想視野,燃起了學生思維創新的火花,有力地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在生物課堂中滲透學生的科技意識
在生物課堂中,適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透過網絡查閱他們感興趣的資料,了解生物科學發展的新動向。 例如:通過“無性生殖”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教學講解克隆技術,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克隆技術、人體基因組計劃研究新發展和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及對社會的貢獻等等。這樣在教學中從學生興趣出發對學生進行了很有效的科技意識滲透,學生的科技意識就得到了升華。
四、在生物課堂中滲透環保意識
環境污染作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惡劣后果的逐漸顯現,人類越來越重視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活空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現狀,主動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大事,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
通過對《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知識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珍稀動植物的意義,同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樹立環保意識;還可以通過生物小組活動走訪縣環保局,學習環境監測的有關知識,了解本地重點排污源的排污情況,對排污程度及產生的影響進行課題研究,提出治理污染的具體建議和方案等。讓學生自覺的保護自己身邊的環境,并帶動自己周圍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五、在生物教學中強化整體意識
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生物圈中的生物是一個整體,人類是一個整體,在生物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整體的觀念,如人類的各個系統可以跟動物的各個系統 、植物的各個系統加以比較,它們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將人類的前后肢與動物的四肢在結構上加以比較,將類人猿與人的面部特征加以比較,學生都能得出相似的結論,即人與其他的生物起源是相同的,我們都來自古老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我們都是生物圈的一員,我們都生活在生物圈這個大家庭中。
總之,只要教師用心挖掘教材中的現代意識并在教學中適時地滲透,學生的意識水平就會有相應的提高,這樣才使他們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將來更能承擔建設祖國的重任。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