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
摘 要:新課標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習過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給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機會。本文就教學中創設導學情境的做法,從六個方面加以總結。
關鍵詞:創設情境學習方式創新意識激發興趣多媒體實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全面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今天的教學,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創設教育情境,利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某些生物學現象,利用生物標本、模型、錄像等條件,為學生創造一種有所感的境界;給學生提供討論、置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下面將本人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結如下:
一、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討論,激發興趣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很多生命現象和動植物就存在于學生身邊。但學生觀察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對很多問題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比如,河蚌是學生很熟悉的,在學習軟體動物時,運用實物,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河蚌的蚌殼很硬,為什么叫軟體動物呢?再如,在家蠶的生殖發育一節教學中,提到學生們所熟悉的家蠶時,很多學生頭腦中的“興奮灶”立刻被調動起來。我先讓飼養過家蠶的學生敘述蠶的一生。接著引導學生討論:1.蠶的一生中由爬到飛,經歷了哪幾個階段?2.蠶是如何繁殖的?由于這類內容學生平時就曾見過,就曾思索過,現在在課堂上出現,自然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內心產生想弄清的欲望,主動去討論,并且在敘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分析、判斷、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以“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在講授“血型 輸血”一課時,先介紹史料。19世紀,醫生為了搶救在戰場上失血過多的傷員,嘗試為傷員輸血,開始獲得意外成功。可是當他們喜出望外,如法炮制繼續下去,很多人不但沒被救活,反而因輸血馬上死掉,這一事實令醫生疑惑不解。為什么同樣是輸血,有的人死亡,而有的人卻活下來?于是,把學生引入到一個解決生命攸關的重大問題的情境。學生渴望找到引發結果的原因,使他們產生了濃厚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學生思維活躍,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而探求的開始正是創新意識的喚起之時。
三、創設震撼學生心靈的情境,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
傅彪、高秀敏、梅艷芳都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可是提起他們的過早離世,卻是讓人非常難過的事情;說起舞蹈千手觀音,不禁讓人贊嘆不止,可是說起它的領舞者邰麗華,又不能不讓人為之惋惜,這些都是學生所熟知的人物。在學習“關注健康”一節時,先通過這樣的實例,在學生的心靈上掀起波瀾。學生禁不住要問:為什么他們會那么早離開我們?為什么那么有舞蹈天賦的大姐姐不能聽到聲音?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提出問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問、學答”,單純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提問,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動機,真正做起了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學生能全心投入到課堂中討論,使本節教學很成功的完成。
四、通過情境,在糾誤辨析中,提高思維能力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很多行為是與科學背道而弛的。在教學活動中,結合這些錯誤現象,引導學生去偽存真,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如,學習“呼吸系統”時,結合日常生活實例:很多人遇到氣味難聞時,總是把鼻子堵上,用口呼吸。這樣是否真的很衛生呢?呼吸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呢?讓學生“生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
五、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授,激發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社會性都很強的學科,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往往覺得枯燥無味。而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文本、圖形、圖片、圖像、影像等多種信息通過計算機的處理和控制,使之生動地加以再現。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導入,很好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生直接起到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六、通過實驗,創設手腦并用的活動情境,激發求知欲,提高探究力
生物學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往往能讓學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順應學生“好奇、好玩、好動、好勝”的心理。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初一學生,生物學知識很少,實驗能力也不強。很多實驗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應轉變觀念,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發揮主導地位,想方設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生物教學參考書
2.生物新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金山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