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珣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安全逐漸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問題。網絡安全性是一個涉及面很廣泛的問題,其中也會涉及到是否構成犯罪行為的問題。校園網絡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校園網絡安全已經成為當前各高校網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首要問題。基于當前高校網絡安全的現狀及特點,提出相應的控制策略。
[關鍵詞]網絡 安全策略 數據 訪問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051-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校園網絡化作為網絡時代的教育方式和環境,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方向。隨著各高校網絡規模的急劇膨脹,網絡用戶的快速增長,校園網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各高校網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首要問題。
二、網絡系統的安全威脅
由于大型網絡系統內運行多種網絡協議(TCP/IP,IPX/SPX,NETBEUA),而這些網絡協議并非專為安全通訊而設計。所以,網絡系統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脅來自以下方面:(1)操作系統的安全性。目前流行的許多操作系統均存在網絡安全漏洞,如UNIX服務器,NT服務器及Windows桌面PC;(2)防火墻的安全性。防火墻產品自身是否安全,是否設置錯誤,需要經過檢驗;(3)來自內部網用戶的安全威脅。缺乏有效的手段監視、評估網絡系統的安全性;(4)采用的TCP/IP協議族軟件,本身缺乏安全性;(5)未能對來自Internet的電子郵件挾帶的病毒及Web瀏覽可能存在的惡意Java/ActiveX控件進行有效控制;(6)應用服務的安全。許多應用服務系統在訪問控制及安全通訊方面考慮較少,并且,如果系統設置錯誤,很容易造成損失。
三、校園網絡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指一個特定環境中,為保證提供一定級別的安全保護所必須遵守的規則。安全策略包括嚴格的管理、先進的技術和相關的法律。安全策略決定采用何種方式和手段來保證網絡系統的安全。即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恰當的滿足需求的策略方案,然后才考慮技術上如何實施。
1.物理安全策略。保證計算機網絡系統各種設備的物理安全是整個網絡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保護計算機網絡設備、設施以及其它媒體免遭地震、水災、火災等環境事故以及人為操作失誤或錯誤及各種計算機犯罪行為導致的破壞過程。其目的是保護計算機系統、web 服務器、打印機等硬件實體和通信鏈路層網絡設備免受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和搭線攻擊等。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環境安全。對系統所在環境的安全保護,確保計算機系統有一個良好的電磁兼容工作環境;(2)設備安全。包括設備的防盜、防毀、防電磁信息輻射泄漏、抗電磁干擾及電源保護等。
2.訪問控制策略。訪問控制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絡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訪問,它是保證網絡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1)入網訪問控制。入網訪問控制為網絡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服務器并獲取網絡資源;控制準許用戶入網的時間和準許他們在哪臺工作站入網。(2)網絡的權限控制。網絡的權限控制是針對網絡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權限。網絡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 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3)目錄級安全控制。網絡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目錄一級指定的權限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權限。(4)屬性安全控制。當用文件、目錄和網絡設備時,網絡系統管理員應給文件、目錄等指定訪問屬性。屬性安全控制可以將給定的屬性與網絡服務器的文件、目錄和網絡設備聯系起來。屬性安全在權限安全的基礎上提供更進一步的安全性。(5)網絡服務器安全控制。網絡允許在服務器控制臺上執行一系列操作。用戶使用控制臺可以裝載和卸載模塊,可以安裝和刪除軟件等操作。網絡服務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設置口令鎖定服務器控制臺,以防止非法用戶修改、刪除重要信息或破壞數據; 可以設定服務器登錄時間限制、非法訪問者檢測和關閉的時間間隔。(6)網絡監測和鎖定控制。網絡管理員應對網絡實施監控,服務器應記錄用戶對網絡資源的訪問,對非法的網絡訪問,服務器應以圖形或文字或聲音等形式報警,如果非法訪問的次數達到設定數值,那么該賬戶將被自動鎖定。(7)網絡端口和節點的安全控制。端口是虛擬的“門戶”,信息通過它進入和駐留于計算機中,網絡中服務器的端口往往使用自動回呼設備、靜默調制解調器加以保護,并以加密的形式來識別節點的身份。自動回呼設備用于防止假冒合法用戶。網絡還常對服務器端和用戶端采取控制,用戶必須攜帶證實身份的驗證器(如智能卡、磁卡、安全密碼發生器)。在對用戶的身份進行驗證之后,才允許用戶進入用戶端。然后,用戶端和服務器端再進行相互驗證。
3.防火墻控制策略。防火墻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技術性措施,它是一個用以阻止網絡中的黑客訪問某個機構網絡的屏障。它是位于兩個網絡之間執行控制策略的系統(可能是軟件或硬件或者是兩者并用),用來限制外部非法(未經許可)用戶訪問內部網絡資源,通過建立起來的相應網絡通信監控系統來隔離內部和外部網絡,以阻擋外部網絡的侵入,防止偷竊或起破壞作用的惡意攻擊。
4.信息加密策略。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網內的數據、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護網上傳輸的數據。網絡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端點加密和節點加密三種。鏈路加密是保護網絡節點之間的鏈路信息安全;端點加密是對源端用戶到目的端用戶的數據提供保護;節點加密是對源節點到目的節點之間的傳輸鏈路提供保護。信息加密過程是由各種加密算法來具體實施。多數情況下,信息加密是保證信息機密性的唯一方法。
5.網絡入侵檢測技術。入侵檢測(IntrusionDeteetion)的定義為:識別針對計算機或網絡資源的惡意企圖和行為,并對此做出反應的過程。入侵檢測應用了以攻為守的策略,它所提供的數據不僅有可能用來發現合法用戶濫用特權,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責任的有效證據。
6.備份和鏡像技術。用備份和鏡像技術提高完整性。備份技術是最常用的提高數據完整性的措施,它是指對需要保護的數據在另一個地方制作一個備份,一旦失去原件還能使用數據備份。鏡像技術是指兩個設備執行完全相同的工作,若其中一個出現故障,另一個仍可以繼續工作。
7.有害信息的過濾。對于校園網絡,由于使用人群的特定性,必須要對網絡的有害信息加以過濾,防止一些色情、暴力和反動信息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必須采用一套完整的網絡管理和信息過濾相結合的系統。實現對校園內電腦訪問互聯網進行有害信息過濾管理。
8.網絡安全管理規范。網絡安全技術的解決方案必須依賴安全管理規范的支持,在網絡安全中,除采用技術措施之外,加強網絡的安全管理,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對于確保網絡安全、可靠地運行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網絡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確定安全管理等級和安全管理范圍;制訂有關網絡操作使用規程和人員出入機房管理制度; 制定網絡系統的維護制度和應急措施等。
四、結語
本論文描述了校園網絡安全的控制策略,目的在于為用戶提供信息的保密,認證和完整性保護機制,使網絡中的服務,數據以及系統免受侵擾和破壞。可以使讀者有對校園網絡安全技術的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