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秋
全國第十四次省級人大期刊研討會(西藏會議)上,提高人大報刊的可讀性成為與會人員熱烈討論的話題。長期以來,充斥報刊、特別是人大新聞報刊版面的多是會議程序性報道和反映工作動態的文章,可讀性不強。人大新聞如何將讀者的閱讀心理與人大新聞工作的特性有機結合起來,找準共振點,增強可讀性, 深刻挖掘人大新聞的內涵和主題,將人大新聞寫深、寫活始終是人大報刊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大難題。本文就如何把握人大報刊的可讀性問題略談己見。
堅持“三貼近”,提高人大報刊可讀性
一提到人大報刊,首先就給人以強烈的政治性,可讀性比較欠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進步,人們對人大新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人大報刊的可讀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眾所周知,人大工作是新聞宣傳的富礦,但怎樣才能深入到這座富礦中,挖掘到高品位的礦石,提煉出好產品呢?人大宣傳的特點是法律性、政治性、程序性較強。但越如此,越要求我們用生動的、鮮活的、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把人大工作介紹給社會,讓社會公眾了解人大工作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著名報人、曾擔任過《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總編輯,又擔任過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范敬宜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曾經形象地指出,“人大宣傳工作的同志要‘既能鉆進去,又能跳出來”。筆者理解就是既要從人大工作的角度報道立法、監督等工作,又要善于和讀者換位思考,學會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發現人大工作的報道線索,找準人大工作和社會公眾心理的結合點。這就要求我們在人大新聞工作實踐中,必須堅持“三貼近”,即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一條新聞,能不能打動讀者,能不能使讀者感興趣,除了這條新聞本身具有新聞價值外,更為重要的就是看它是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是否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即所謂的“民生新聞”。對于人大報刊而言,做大“民生新聞”首先要明確,民生新聞并不是市井新聞,而是要提倡一種“大民生”的概念。筆者認為,人大報刊的民生新聞,應該在堅持“社會利益與群眾利益并重”的理念下,善于發掘社會亮點,幫助社會公眾提高維權意識,推動政府機關積極作為。這種概念的提出和“公共新聞”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要打造一個公共的話語平臺,讓政府和群眾在上面唱戲,而“道具”就是媒介發掘的種種鮮活的事例。在視角上,應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把“領導視角”與“受眾視角”相結合,把“政治話題”轉變為“新聞話題”、“百姓話題”;在選題上,注重把人大“工作重點”轉化為受眾關注的“亮點”、熱點,盡量從讀者關心和感興趣的角度去捕捉信息,選取題材,尋找角度,提煉主題。在采寫和表達上,把大而化之、籠而統之的工作,轉化為實而細的具體事件、具體人物、標志性的實物、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事例。同時,注重新聞的策劃和后續報道,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報道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真正讓群眾容易理解,看得舒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貼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基層挖掘新聞素材。多年來,人大新聞程序性、動態性的報道居多,概念化、公式化、標簽化的新聞語言頻繁,深度而生動的報道不足,客觀上對讀者的閱讀興趣產生了不小的“殺傷力”。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采訪沒有貼近生活,搞花架子,走過場;對新聞主題的挖掘欠深入;這樣難免會關起門來想點子,“閉門造車”,與實際情況和讀者的期待產生較大差距。人大工作豐富生動的實踐,是產生人大宣傳報道的不竭源泉,唯有邁開雙腳,“沉”到人民群眾之中,沉入人大監督、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和人事任免權等工作的源頭去觀察、去思考、去挖掘,在調研中提高自己的發現力和洞察力,才能使人大宣傳的精品迭出。在這里筆者尤其要提到關于會議新聞的寫作,由于人大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國家權力機關經常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活動要報道,特別是一年一度的人代會和兩個月一次的常委會例會,是法定會議,必須報道。對這類會議的報道,不要以為拿到一套會議材料,不聽不看會議中具體的運作過程,就可以寫稿了。新聞亮點如戰機,稍縱即逝。會議舉辦方絕對沒有材料會在會前或會后提供給記者新聞亮點,唯有記者置身其中,自己去捕捉、去發掘。應在參加會議時全身心投入,悉心聆聽和準確記錄參會人員的發言內容,并對不理解的術語和內容虛心求教,善于過濾和分析這些龐雜內容中的“真金”。
貼近實際,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要實事求是地報道真實情況,不能說空話、套話、大話。要報實情,說真話,善于把應該讓人民群眾知道的事情及時準確地報道出去,使人大宣傳與人民群眾零距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貼近實際,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發揮人大宣傳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人大新聞在對監督工作的報道中就應該圍繞監督工作取得的實效進行及時反映,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營造良好的法制輿論環境。
把握政治定位,人大報刊需要“有限”可讀性
人大新聞宣傳是人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承擔著重要職責。因此,人大報刊特殊的定位,又要求我們必須在新聞可讀性上把握一個“度”。
作為人大的輿論喉舌,人大報刊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權威性,有關一個城市重大政策的出臺、重大人事變動、立法都會由人大表決通過。而人大報刊被授權報道這些內容就表明其本身定位的權威性,人大報刊代表著人大的聲音,其權威性不言而喻。二是讀者群體方面,人大報刊的讀者面涵蓋黨政高層領導、機關干部以及企事業單位高層管理人員、各級人大機關和人大代表,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在提升可讀性的同時,也要注重為各級人大工作提供經驗交流的平臺,人大工作需創新,各級人大工作的亮點各有不同。有了這個平臺,各級人大工作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公民導刊》刊登的《讓代表約見成為履職常態》等就為區縣人大工作在監督代表履職方面提供了借鑒。所以,我們要充分考慮到人大報刊的權威性和特殊性,不能單純為了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而降低其本身權威的個性。為了著力突出與都市報刊相比的特殊性,筆者認為,一是應注重輿論導向的主導性、權威性;二是應強化思想觀點、價值觀的正確性、深刻性。落實到操作層面,其實就是兩條:嚴肅新聞而非馬路新聞、花邊新聞,權威言論而非道聽途說、肆意渲染。
首先,應站在大局的制高點,審視其指導性,這是新聞媒體擔負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重任所決定的。講大局,一定要站在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人民群眾利益的大局,而不是某個部門利益的大局。講指導作用,就是一定要吃透兩頭,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并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人大制度宣傳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充分發揮人大宣傳工作的輿論導向作用。提高人大新聞可讀性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其指導性、影響力,若失去了指導性,提高可讀性就失去了意義。
其二,正確把握人大新聞宣傳的嚴肅性、程序性與針對性、可讀性的關系,突出人大新聞的權威性。如果把實際的宣傳效果作為新聞選擇的標準,蓄意迎合某種讀者心理,就可能偏離人大新聞報刊的正確方向。因為,它非但不能加深讀者對人大制度的了解,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大新聞的權威性。而應對真正具有新聞價值,體現人大權威,能抓住讀者眼球的報道做大、做足、做透,不單單滿足于一事一報,關注新聞所發生的背景和作用,做深層次的解剖。人大報刊的權威報道要做大做強,尤其對重點新聞應根據讀者閱讀需求進行充分解讀。比如,出臺一項法規之后,不能單純報道該項法規,更應把著眼點放在法規對受眾的影響上,兼顧報刊的可讀性。應學習、比較、借鑒其他大眾媒體的報道手法和方式,并充分利用人大報刊本身的優勢和特色,擴大和提高人大報刊的權威性、可讀性和社會影響力。
加強人大的宣傳工作,提高宣傳水平,任重而道遠。我們應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人大報刊權威性的前提下,通過報道方式上的改進和創新來提高人大報刊的適度可讀性,以收最佳的宣傳效果。
(作者系重慶公民報刊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