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 羅 影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實現這一歷史任務,迫切需要千千萬萬科技文化素質高的農民。目前,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整體處于較低水平,農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較短,專業技能水平相對落后,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相比有很大差距。為此,必須通過加大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改革農村教育體系,營造農村濃厚的科普文化氛圍,發揮農業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帶動作用等措施,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關鍵詞: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社會主義新農村;措施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8—0038—02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在農民的諸多素質之中,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起著主導作用,它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艱苦努力下,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雖然呈逐年提高的趨勢,但是就整體而言,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黨和政府一直把農村作為普及教育和掃盲的重點。新中國成立之前,農民的文盲率在80%左右;1990年文盲半文盲率在20%左右;1998年已經降低到10%左右,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但是,總體來說,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仍處于較低水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相比,亟待提高。
首先,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39.1%,遠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與城市居民同比相差3年。15~64歲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僅占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1%,文盲半文盲占6%。[1]72萬個行政村村干部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還有文盲、半文盲。可見,當前我國農民受教育的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亟需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
其次,農民技能水平落后。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從接受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程度分析,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占0.13%,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數僅占農村勞動力的4.6%。而沒有接受過任何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2]絕大多數農民依靠傳統經驗和長輩們言傳身教來進行生產和獲得技術,生產仍主要以傳統的耕作、養殖和人畜力為主,難以接受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給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帶來了許多困難。
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措施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大投入,實施農村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是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多種渠道并存的農民教育投入體系。在一定意義上,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實質上是農村教育問題,而根本上是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性教育投資并向農村教育傾斜的力度,同時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民教育資金投入,改善農民教育辦學條件,盡量減輕農民接受教育的經濟負擔,大力扶持農民教育。一是搞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工作。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書本費;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大“支教”力度,制定城市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中小學支教的制度,以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積極依托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整合教育資源,大力興辦體現地方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探索建立培訓直補制度。由于農民傳統意識和經濟狀況以及農業產業的弱質性的限制,使農民培訓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帶有公益事業的性質,需要政府有專門的資金保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因此,財政補助資金可以采用培訓券形式直接補助給受訓農民,從而激發農民接受培訓的主動性。對農民培訓資金,要確保及時足額到位,并實行項目管理,做到專款專用,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二)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體系
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體系,實質上是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定位,構筑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融合,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銜接的適合多元化產業結構發展的農村教育新體系,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歷史需要。一是基礎教育要體現“三農性”。農村學生是未來農村經濟建設的勞動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是培養農村人才的重點群體。各地的基礎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既為升學服務又為經濟發展服務,發揮基礎教育的資源優勢,加大對農村學生涉農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力度。農村普通學校應將職業教育課程納入法定的必修課之中,用以傳授農業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科學種田、科學經營農村的本領,培養他們適應農村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熱愛農村,改變讀書為升學的舊觀念,畢業后成為農村留得住、用得著的人才。二是職業教育要突出“本土性”。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域經濟特點,市場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農業職業教育在設置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設置體現鄉土特色和本地經濟特點的專業和課程。依據農村產業結構變化、多元經濟發展的要求,發展各種層次、各種類別的農村職業教育。[3]三是高等農業教育要體現“實效性”。 要積極發展具有“實效性”的通向農村的高等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農業教育體系。該體系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服務的方向,多途徑、多形式、多層次地為農村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要的實用人才。并時刻與農村保持溝通,實行官方、民間和高校并舉,建立高校參與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農村科技推廣,推動新農村建設。
(三)營造農村濃厚的科普文化氛圍
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相互合作,努力營造出“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氛圍。一是加大農村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通訊設施的建設力度。根據我國農村地區地域遼闊、交通不便、住處不暢和農業區域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的作用,大力推廣遠程教育。通過在電臺和電視臺定期開辦農業知識講座、加大農村農業科技網建設、開通農業科技電話咨詢、制作農村VCD光盤等手段,傳播農民急需的知識、技術和市場信息。二是加強圖書館和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構建以書報閱覽場所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配備一些絕大多數農民都能讀懂的通俗文化科技書籍和報紙、期刊等讀物,組織農民群眾開展讀書讀報活動,使其成為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時事政治、黨的方針政策和學習科技知識的重要渠道。以達到開闊視野、活躍思想、溝通信息、提高生產生活能力的目的。三是積極組織農業、畜牧、林業、衛生、文藝等部門深入農村,采取實用技術培訓、科普講座、科普文藝演出、科普咨詢、科普長廊宣傳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便于農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和農業科技知識的熏陶。
(四)發揮農業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帶動作用
農業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是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大潮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相比較而言,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高,收入水平普遍高于當地農民,說服力和感召力很強。因此,要大力發展種養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在農民中培養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在政策、經濟、技術、信息等方面對農村的土專家、種植養殖能手、農民企業家、經紀人等實用人才給予重點傾斜。[4]要充分發揮他們在培訓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方面的傳、幫、帶作用,把更多的普通農民培養成技術能手和致富能手,切實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總之,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一項覆蓋面廣的社會性工作,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各部門、各行業密切配合,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和措施,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8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史可富,王曉君.被征地農民市民化的素質障礙及成人教育的應對[J].繼續教育研究,2007,(4).
[3]徐道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07,(16).
[4]王淑芬,張燁.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近在眉睫[J].鄉音,2007,(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