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徽 趙雯雯 張清湘
摘要:關于漢字形體及形體演變的研究,歷史漫長,成果浩瀚,幾乎再無填補空間。本文依托成果,從漢字形體及形體演變的視角出發,探究漢語言記錄性書寫模式的演變與漢語言記錄性書寫速度之間的關系,論證了“漢字形體的每一步演變,都在書寫模式和書寫技術的改進及記錄性書寫速度方面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觀點,并由此涉及在提高漢語言記錄性書寫速度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副產品——漢語速記。
關鍵詞:漢字;形體演變;記錄速度;書寫速度
中圖分類號:H0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8—0092—02
一、篆書向隸書、草體的演變與漢語言記錄性書寫速度的提升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國古文等)和小篆合稱篆書,是古文字的統稱。早期的古文字在記錄性書寫方面師法自然、據物繪形,具有強烈的象形性質,近于圖畫,相同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而且結體不拘,用筆自由,沒有定型化,書寫起來相當困難。周宣王時的太史籀對古文字進行了一番整理,后來的石鼓文可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是比早期古文字規范、嚴整,結構較緊湊,形體較完備,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字體。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針對諸侯割據所形成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采納了李斯提出的“書同文字“的建議,并命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改革,對大篆進行了簡化,淘汰了大量的區域性的異體字,使全國文字統一起來,于是形成了“小篆”,古文字也因此進入了定型期,奠定了漢字“方塊型”的基礎。經過技術性的處理,小篆這種字體結構統一穩定,偏旁簡單化,筆畫固定化,書寫線條化,在運筆速度上較大篆迅速多了。
由篆書簡化、演變而來的隸書,源于戰國,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漢,盛行于東漢。秦始皇時,“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保ā墩f文解字敘》)隸書是因當時軍政事務繁忙,為適應快速記錄語言、快速書寫的需要,一種比篆書簡易、書寫速度更快的字體,也就篆書的是草體,由下級官吏創造和推廣使用開來。《四體書勢》曰:“隸書者,篆之捷也。”(晉·衛恒)
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說:“秦始皇的特出處,是他準許并獎勵寫草篆,這樣就使民間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進了由篆而隸的轉變?!鼻厥蓟试谖淖质飞系淖饔貌粌H是整理簡化了古文字,統一了文字,還開創了今文字,實現了古今文字的分野。文字研究表明,秦王朝在漢字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那就是在暫短的幾十年內創立了小篆和隸書兩種字體。
隸書取代篆書的過程,是破和立的過程。它通過對漢字形體和結構的同化、異化、訛化、位移、簡化、草化等技術手段,對漢字的形體結構作了一次全面的調整,逐步把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將篆書的象形圖畫線條變成了書寫筆劃,使文字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橫方。這種從文字結構、筆劃到形體上的變化,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它既奠定了近兩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塊漢字形體的基礎,也奠定了提高漢字書寫速度和記錄速度在技術革新方面提供了方向。
二、草書向楷書、行書的演變與漢語言記錄性書寫速度的落降
廣義概念的草書包括各個時期、各種形式的草體,如草篆、草隸、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標準草書等。漢字形體演變發展到草書這種字體,標志著漢字記錄性書寫在速度上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后漢蔡邕對草書的形成有這樣的說法:“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边@里的“草書”實際上就是草篆、草隸。
唐代張懷璀在《十體書斷》中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這里的“草書“實際上就是稿草、章草。
宋代張拭在《南軒文集》中說:“自筆札以來,便已有之;但寫得不謹,便成草書”。這里的“草書”實際上就是各個階段、各種形式的草體。
明代趙宦光在《金石林緒論》中也說:“草書起于列國,天下有事,急就為之,或起草他簡,然后正書,皆不暇致詳而作。”這里的“草書”實際上就是草篆、草隸。
以上所引,對草書產生的時代,說法雖然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草書是由于“救速”、“赴急”、“赴速急就”、“急就為之”而產生的“急就章”,所謂“寫得不謹”和“不暇致詳”也是因為“急”“速”所致,就是要在單位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寫出最多的字數。
綜上所述,草書是在特定條件下,在實用價值的驅使下,用比隸書(當然也包括各種“正書”字體的印刷體)書寫速度更快捷的一種字體。草書的書寫之所以可以迅速,其技術性因素有三:一是損隸書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結構省簡,筆劃糾連,書寫自如;三是筆劃簡捷,線條活潑,縱任奔逸。
用今天的話來說,草書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字體。正因為功利,所以有積極意義的一面,那就是在經過“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的技術處理后,書寫起來可以很快。
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草書是手寫體,不是“正書”,因為漢字沒有通用的手寫體,如活字印刷中沒有手寫體字模就很能說明問題。究其原因,是數以萬計的構形不同的漢字僅由點、橫、豎、撇、捺、鉤、折、提等基本筆劃組成,其結構十分嚴謹,且不說多一撇少一點不行,就是按部就班去寫,也得嚴細認真,一絲不茍。例如:“子”字中間的橫,如寫成左傾或右斜,便成為“孑孓”了。更何況草書乃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勢必導致符號化,造成混亂。例如,草書中的“日“字符號便可代表楷書中的“日、田、目、口、隹、西、四“等十幾個偏旁部首,形成了偏旁部首假借,甚至異形混寫,形成了一形多字、一字多形的書法假借。至于還有些字在草書中字形相似,相差甚微,更是“一點寫不準,神仙也難認?!币虼耍喿x時缺乏規范法度可循,往往只能憑猜想。古代有個笑話說,張丞相好草書,一日寫了好句子,讓他侄子抄,他侄子問他其中的字,他竟也不認識了,反責問:“胡不早問,致我忘之?”笑話詼諧地反映了草書缺乏統一規范造成的后患。
唐以后更有所謂狂草,書寫的隨意性很大,“古法變盡新有余”,心手相師,變化萬端,寫出來的字人們大多已不認識,其欣賞價值遠遠大于實用價值,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致使草書這一漢字形體的社會交際功能受到了嚴重影響。歷史上的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被稱為“顛張狂素”,其書法真也達到了顛狂的程度,不但學習的人感到“草書苦無法”,而且“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保ù魇鍌悺稇阉夭輹琛罚┱媸敲钍峙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盡管現代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的原則,制定了標準草書,但也沒有成為通用的手寫體,這大概是因為他也沒能解決草書的易識和準確的緣故。其實,草書的易識和準確是根本無法解決的。
“赴速急就”、“急就為之”“不暇致詳”的草書發展到這個階段,漢語言的記錄性書寫速度是快了,但寫出來的字也更難辨認了。由于一味地追求快寫,漢字形體的技術革新實際上已走進了死胡同。
正因為如此之故,楷書及其之后出現的行書,才比較謹小慎微??瑫窃陔`書和“隸書之捷”的草書的基礎上進一步規整并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隸書和章草的優點,糾正了隸書之難寫和章草之難識的不足,從中改變了隸書的筆勢,并適當吸取草書的簡化規律加以簡化,使之成為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劃清楚、準確易識、
便于書寫的“楷?!弊煮w。
三、速記符號替代漢字與漢語言記錄性書寫速度的提升
進入十九世紀末,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漢語言文字的研究由于與西方語言理論和技術的嫁接而被注入了生機。漢字的注音邁出了羅馬字母化的步子,書寫由傳承了幾千年的豎行自右向左,向橫行自左向右過渡,人們開始使用硬筆書寫工具,英文速記術(shorthand)也傳入了中國。
受到英文速記術的啟發,漢語言文字學家另辟蹊徑,開始跳出僅靠改變漢字書寫模式來提高記錄性書寫速度的圈圈,開始擺脫表意文字自身在書寫方面存在的局限,借鑒拼音文字的優點,從使用簡單符號記錄漢字音節來替換漢字記錄性書寫這一全新的理念入手,開辟了使用與草書“起草他簡,然后正書”異曲同工的“赴速急就”的全新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是1896年蔡錫勇出版的《傳音快字》,它以速記符號作為切音新字方案,并很快轉化為漢語速記技術。
漢語速記是以漢語言為對象,運用有規律、有系統的簡便符號和縮略方法,快速地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他人言語(聽寫)、表達自己思想(想寫)和摘錄文獻資料(抄寫)的應用技術。運用這種快速書寫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記錄語言的速度。
據統計,一個音節的現代漢字,平均筆劃是6劃。根據推算,若每分鐘記錄130字的日常講話,就得以平均2.1字(13劃)/秒的速度書寫;若每分鐘記錄200字的新聞播音,就得以平均3.3字(20劃)/秒的速度書寫。而快速書寫可辨認的漢字大約是35字(210劃)/分,也就是0.58字(3.5劃)/秒,用這種速度書寫,是難以長時間持續的。顯然,漢字的手寫速度別說與新聞播音速度,就是與日常講話速度也難以同步。這正是使用正體漢字、哪怕是草書的漢字也難以勝任完整記錄日常講話的原因。然而,在速記中,音節相同(不分調號)的所有漢字都用一個只有一劃的符號表示,可“以一當十”;以雙音節以上的詞為書寫單位時可實現多字連寫,一筆就能寫出代表數個漢字音節的符號。
我們知道,漢字演變中對形體進行技術性處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提高記錄性書寫速度,但一味求快卻事與愿違。為了求快,草書“不暇致詳”、“起草他簡,然后正書”,固然是非常精明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漢字書寫和記錄的速度,但它卻難以實現像用于印刷的正體字那樣易于辨認,也無法在書寫技術上制定統一標準的尺度。而速記卻吸取了“起草他簡,然后正書”這一精髓,也就是說,使用簡便符號先把別人說的或自己想的寫下來、記下來——這是“起草他簡”,事后再整理成規范漢字——這是“然后正書”(即使是“起草他簡”的草書、行書,同樣也存在“然后正書”的整理、謄抄);同時,還避開了漢字快寫時“不暇致詳”、寫出后難以辨認的弊端。也就是說,經過速記專門訓練的人,可以使用統一、規范的符號寫記相應的語句,并輕松地讀出代表特定語句的符號。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