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敏
摘要:本文摘引了國外學者對于《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這一角色多重性格的研究,并探討了莎士比亞描寫夏洛克的目的是否為宣傳反猶太主義。筆者認為,實際上莎翁意在使觀眾反思猶太民族在歷史上遭遇的不公平,并對他們生存狀況表示憐憫。
關鍵詞:反猶太主義;多重性格;貪婪;憐憫;象征意義
中圖分類號:I106.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8—0094—02
一、導論
從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許多劇評家都分析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這一形象。對他既有敵對、仇恨、同情及尊重。在一般西方人的印象中,夏洛克是“魔鬼的化身”或“庸俗、貪婪的血腥高利貸者”。甚至在當時,莎士比亞本人在創作中也有自己的難處:“讀者對故事情節的要求需要他把這個猶太人描寫成怪獸;但戲劇的觀眾則要求必須為這個猶太人塑造一個合理的并可以被某些人所接受的形象,因為正是這些人才有可能支持這個戲劇。”①因此, 夏洛克的形象引起了爭議:他究竟是一個貪婪邪惡的高利貸者,還是只是一個被同時期的基督教所迫害的可憐的悲劇性人物?很難判斷哪種說法更有說服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夏洛克的形象,包括當時猶太人在英國的生活狀況、不同學者對猶太人的看法以及莎士比亞創造這個劇中人的打算等。
二、戲劇《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節
在The Problem of Shylock中,美國學者Bill Overton認為“莎士比亞原本想通過描寫這個猶太人引起讀者的思考。可是那些一味尋找反對猶太主義材料的人卻是盲目的,他們不會思考,因此無法得出任何積極的結論”。
戲劇《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節如下:
巴薩尼奧想要向富有的鮑西婭求婚,但是他沒有錢;而恰好他的朋友安東尼奧的全部資金都投入到海上的航運了。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借錢——因為劇情中提到借錢需要利息,這就要求夏洛克必須是一個猶太人,并且猶太人的形象應該是吝嗇、冷酷的——以此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安東尼奧譴責夏洛克放高利貸的行為,于是夏洛克提議簽一份“愉快的協議”。協議規定,如果安東尼奧無法在三個月內還清所借債務,那么夏洛克可以割掉他身上的一磅肉作為債務的償還。結果安東尼奧的船只在海上遭遇風暴,沒錢償還到期的債務。但是,夏洛克怎么也不肯放棄協議,他堅決要求執行懲罰。幸運的是,鮑西婭得知了這件事,她偽裝成律師趕到法庭。鮑西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她提出,既然夏洛克這么想要割這一磅肉,那么他也必須把這肉切得剛剛好一磅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切的時候也不能落一滴血。結果夏洛克只得放棄協議,但鮑西婭不肯。不僅如此,她還以“試圖傷害威尼斯公民生命”的罪名起訴夏洛克。最后,夏洛克被判將一半家產分給安東尼奧。
故事的最后,安東尼奧又富有如初了。在這部戲劇中,每個人都有圓滿的結局——除了倒霉的夏洛克。
三、關于夏洛克性格的不同觀點
(一)H.B. Charlton的觀點
如前所述,安東尼奧被描寫成一個對朋友慷慨解囊的大方商人——不僅對巴薩尼奧,對其他朋友也一樣。所以H.B. Charlton認為在安東尼奧的性格閃光點被放大的同時,夏洛克的吝嗇被襯托得更加淋漓盡致。
當巴薩尼奧把安東尼奧介紹給夏洛克時,莎士比亞為夏洛克描寫了這樣一段旁白:“我討厭他(安東尼奧),因為他是一個基督徒。”②,這不是討厭一個人的合理理由,也是沖突的預兆。夏洛克確實和安東尼奧有沖突,但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基督徒,用夏洛克自己的話說,是因為 “我恨他尤其因為他是個傻子,借錢給人不取利息,把咱們在威尼斯里干放債這一行的利息都壓低了。”③這些都給人一個錯覺:看,多么貪婪的猶太人啊!
實際上,夏洛克在發現女兒背叛自己之前,跟其他人交流時基本上都沒有什么不愉快的情緒除了提到安東尼奧的時候。比如夏洛克和巴薩尼奧談判賠款時,并沒有帶著什么邪惡的意圖。
“夏洛克: 三千塊錢?嗯?
巴薩尼奧:是的,大叔,三個月為期。
夏洛克: 三個月為期,嗯?
巴薩尼奧:我已經跟你說過了,這一筆錢可以由安東尼奧簽立字據。
夏洛克: 安東尼奧簽立字據,嗯?
巴薩尼奧:你愿意幫助我嗎?你愿意應承我嗎?可不可以讓我知道你的答案?
夏洛克: 三千塊錢,借三個月,安東尼奧簽立字據。
巴薩尼奧:你的答復呢?
夏洛克: 安東尼奧是個好人……”④
雖然之后他拒絕了和巴薩尼奧共進晚餐,但是他補充說:“我可以跟你們做買賣,講交易,談天散步,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可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系,我不能陪你們吃東西喝酒做禱告。”⑤而且為了緩解拒絕所帶來的尷尬氣氛,他轉向了一個相對較為中立的社會問題:“交易所那邊有什么消息?”以此來表明他無意冒犯巴薩尼奧。當他看見安東尼奧,他的第一句話是:“你好,好先生。哪一陣好風把尊架吹來了?我們今天不講宗教。”⑥
上文所述種種表明夏洛克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一個慷慨的高利貸者。但究竟是什么讓他變成一個“嗜血的惡魔”?很明顯,女兒杰西卡和羅蘭佐的私奔沉重地打擊了夏洛克,使他感到非常痛苦。他的情緒失去控制。并且為了報仇,他宣稱要執行懲罰。(因為羅蘭佐也是安東尼奧的朋友。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安東尼奧的朋友似乎總是給他制造麻煩,而承擔后果的卻總是安東尼奧自己。)
(二)Belle Neuwirth的觀點
在The Problem of Shylock中,作家Belle Neuwirth給出了形成夏洛克性格之錯綜復雜的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可以從猶太人的歷史中找到:
無家可歸的猶太人們分散地居住在許多國家里,他們是各式各樣壓迫的受害者,而壓迫一旦到達極端就成為大屠殺。他們駭人聽聞的悲慘故事,應當永遠地成為所有對猶太民族懷有種族偏見者的警示……⑦
第二個原因在于莎士比亞對他角色的塑造。
那么,這部戲劇是否具有反猶太主義傾向? Belle Neuwirth認為確實有。無獨有偶,H.B.Charltong也有同感。Stirling Grant認為莎士比亞塑造這一角色目的在于:“很明顯,莎士比亞創造夏洛克這一人物時,英國正處在一個對猶太人充滿仇視的時代。莎士比亞戲劇中出現反猶太的情緒也不足為奇。畢竟莎士比亞是一個商業劇作家,他要生存,就得迎合而不是反對傳統的社會風氣。”⑧
學者S. J. Schonfeld研究了夏洛克(Shylock)的名字后發現:“……如果我們研究夏洛克名字的第一部分(Shy),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最接近其發音的希伯來詞語:Saul(掃羅),他是圣經里的著名人物大衛王的前任國王和岳父;及seol(地獄),在希伯來文里象征陰間和死亡……”⑨
由是他得出如下結論:“莎翁筆下的夏洛克身上集中體現了所有冥王哈迪斯的特質——他殘忍、無情但是富有,……”⑩
另一位學者,也是編劇人的Cary M. Mazer在談到應如何塑造夏洛克這一角色時說:“……我知道戲劇家們試圖在夏洛克的身上體現頑強的人性,當我們認為我們已經了解夏洛克的性格時,這樣做會使我們感到十分驚訝,并有可能提高觀眾心中的那個典型的、邪惡的猶太高利貸者形象。我想,與馬婁《馬耳他島的猶太人》中的角色白若巴(Barabas)相比,夏洛克幾乎是天使。馬婁是比莎翁稍早的英國劇作家……”{11}
四、結論
在本文中,我們研究了對夏洛克復雜性格和象征意義的不同觀點,也了解了一些猶太人在莎士比亞時代的生活境況。我的結論如下:
莎士比亞根據當時敵視猶太人的歷史和背景創造了夏洛克這一深入人心的人物。不幸的是,這種敵視的影響持續了幾百年并在二戰時達到巔峰。
但是我認為,莎士比亞無意通過塑造這一形象來引起人們的反猶太情緒,而是意圖通過《威尼斯商人》讓觀眾了解當時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一方面,通過莎翁的妙筆,夏洛克的殘忍與冷酷體現無疑,但另一方面,他并非一開始就癲狂無情,他的禮貌甚至使安東尼奧都稱其為“善良的猶太人”,安東尼奧并且告訴巴薩尼奧:“這猶太人快變做基督徒了,他的心腸變得好多啦。”{12}結果因為女兒杰西卡的背叛,他變得瘋狂。他是整部劇中的唯一悲劇角色。在審判后,他的生活變得困苦不堪。而鮑希婭所謂的“憐憫”只是對基督徒而言,而不是異教徒。
因此,莎士比亞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人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既屬于基督徒、也屬于異教徒的社會。其塑造形象之復雜可能造成反猶太主義的象征。但它發人深省。真相也許有時是模糊的,但終有水落石出之時。
注釋:
①H.B. Charlton, Shakespearian Comedy, ChapterⅥ: Shakespeares Jew,132。
②③④⑤⑥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喜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76頁。
{7}Belle Neuwirth, The Problem of Shylock, 2008年8月下載自www.west.asu.edu/paloverde/Paloverde2001/shylock.
{8}Stirling Grant, Shakespeare and Anti-Semitism: The Question of Shylock,1997.2:115.
{9}S. J. Schonfeld, Shakespeare Survey: A Hebrew Source for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23.
{10}S. J. Schonfeld, Shakespeare Survey: A Hebrew Source for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23
{11}Cary M. Mazer, My Problem with Shylock[EB/OL].http://www.english.upenn.edu/~cmazer/mvnews.html.
{12}Cary M. Mazer, My Problem with Shylock[EB/OL].2008年6月下載自http://www.english.upenn.edu/~cmazer/mvnews.html.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