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述林 胡科翔 秦 趣 宋增偉
摘要:WSR系統方法論已經被運用于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系統等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但在旅游學的研究中還未被企及。WSR系統方法論作為一個新興的分析型系統集成論,是高效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一個新途徑,尤其是它注重對人理作用的處理。在扼要介紹和分析WSR系統方法論的基礎上,結合陜西省寧強縣旅游發展實際狀況,構建了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物理因素、事理因素、人理因素的三維體系模型和運作模式,最后提出了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開發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WSR系統方法論;寧強縣;可持續發展;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147-03
一、WSR系統方法論及其原理
WSR是中國著名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國Hull大學提出的。WSR(物理一事理一人理,Wuli-Shili-Renli)既是一種系統方法論,又是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1]。由于其觀察和分析問題體現其獨特性,并具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特征,國外學者把它與林斯頓(H.A.Linstone)的TOP(技術一組織一人事觀,technic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personalperspec-tive)理論、弗洛德(R.L.Flood)與杰克遜(M.c.Jackson)的TSI(整體干預理論,Total System Intervention)理論等一起列為整合系統方法淪一類[2]。WSR作為一種思路,其核心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既要考慮對象的物的方面(物理,W),又要考慮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的事的方面(事理,S),最后,由于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和實施管理決策都離不開人的方面(人理,R),把W-S-R作為一個系統,達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從而系統、完整、分層次地來對復雜問題進行研究。
“物理”是是指涉及某項系統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人們面對的客觀存在,是物質運動的規律和法則。物理包括物質環境以及結構組織。研究物理時著重于調查、分析,并得到客觀物質世界的知識。例如:自然資源、物理環境、氣候、人口、交通和通訊設施、可能的投資以及在不同層次和地區的正式組織的結構等等。“事理”指涉及某項系統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人們面對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時介入的機理。這種定義體現在一種人一個界面。研究事理主要是理解和觀察世界怎樣被建模和管理的。它包括對一個特定的系統創造或選擇最合適的定義和模型,以表明系統可以被有效地、高效率地管理,并因此改善所涉及的環境。建模的過程中包含人的主觀性,它與人的認知能力、經驗、偏好、動機、所受的訓練和背景等有關,但最終目的是要得到該事物的客觀的、合理的機理模型。“人理”是指涉及某項系統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所有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復化過程,通過研究和理順這個關系,促進人們按照可接受的事理去實現項目、問題的預定目標[3]。人理所涵蓋的需要處理的系統項目中利益關系的團體包括顧客、領導者、組織者、專家、實際擁有者、使用者、操作者、受益者、受害者等等。研究人理應集中在顯示并處理那些遲早會影響系統項目的有利的或阻礙其發展的因素。鑒于WSR的主要思想是物、事、人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我們在處理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問題時應該采取系統的觀點。
WSR系統方法論一般工作過程可理解為七步:理解意圖,制定目標,調查分析,構造策略,選擇方案,協調關系,實現構想。以上七步共同構造了WSR系統方法論的工作過程的一個演化(見圖1)。這些步驟不一定嚴格按照圖1中所描述的順時針順序,但協調關系始終貫穿于整個過程。
二、寧強縣旅游業概況
1.旅游資源賦存。寧強縣為漢水發源地。全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南北氣候交匯,地形差異較大。縣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大致可分三個類型。一是自然景觀神奇獨特。寧強縣山地河谷交錯,植被分布復雜多變,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古時即有“武安八景”之說。大安鎮天然溶洞洞內有洞,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奇險莫測;清代著名學者魏源曾以“天下洞壑之奇,莫過于此”稱頌陽平關龍門三洞;寬川泛珠龍泉,清澈見底,冬暖夏涼;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源地潘家山,雄偉壯觀,溪流潺潺;巴山天然野生杜鵑近千畝,紅如霞,艷似火,與落日、殘陽交相輝映。二是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寧強是一座悠久的歷史古城,歷史遺跡眾多。有蜀道第一險的金牛峽,峽內歷代摩崖石刻,均保存完好;烈金壩漢江古源的禹碑,傳說為大禹治水真跡,陜西《金石志》亦有記載;陽平關西行3公里的擂鼓臺,是建于唐初的我國第一個中央直轄縣三泉縣遺址;禹王廟遺存的禹官古桂,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金秋花發,十里飄香;三是人工開發資源雄奇瑰瑋。五丁關飛播林區萬畝油松已蔚然成林,碧波萬傾;國有紅石梁保護林區,飛播林、人工林7萬畝,群峰林海一望無際,位于三省交界處的白龍湖庫區,庫容22億立方米,湖面占地近80平方公里,湖面碧波蕩漾,絢麗壯美;省屬二郎壩水利發電公司天生橋庫區,庫容8萬立方米,古狹湖深,奇蜂翠障,扁舟游艇蕩漾于山灣水港之間,鹿鳴鳥翔與松濤林海之中,成為一新的游覽勝地;大安鎮的臥云山莊環境優雅,住宿、餐飲、娛樂一應俱全。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為全縣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2.交通區位條件。陜西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稱為“中國的西部,西部的東部”,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陜西涇陽縣。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包括鐵路、西渝鐵路貫穿西北,連通中國西北、華中和西南,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省會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陜甘川三省交界處,與兩省八縣相毗鄰,自古為秦蜀要沖,以道路險峻而著稱,擁有南北兩方旅游資源。解放前僅有川陜公路過境。建國以來五十余年的建設,寶成、陽安鐵路縱橫縣境,交匯于陽平關,縣內經過6個鄉鎮,設站8個,總長90.8公里。108國道貫穿縣境71.5公里,省道27公里;西漢高速公路縱貫本縣南部地區,經過縣內6個鄉鎮,境內設出入口三處,向北四小時可達西安,向南四小時可抵成都,向東一小時可到漢中。有十余條地方公路溝通了縣際和省際,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3.旅游業發展現狀。初步開發了漢江源頭、大安溶洞群、牢固關森林公園、天湖等具有獨特品位的旅游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接待旅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逐步增長,為寧強縣的社會經濟建設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00年,游客達到5.8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62.6萬元,旅游從業人員158人;2001年,游客達到7.4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76.3萬元,旅游從業人員179人;2002年,游客達到8.77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94.5萬元,旅游從業人員223人;2003年,游客達到9.8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1 176萬元。目前寧強縣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漸成規模,前景看好[4]。
三、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機理研究
根據WSR系統方法論,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是構成一個完整WSR系統的基礎,而有機地協調物、事、人之間的關系,充分地發揮系統各部件的作用,才能實現和完成系統的預定發展目標。故分別圍繞這三個層面形成的七個工作步驟是促使WSR系統從構想轉變為現實的根本途徑。為此,筆者根據寧強縣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與之對應的WSR三維分析模型和運作模式以指導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WSR三維分析模型。顯而易見的是,作為寧強縣旅游發展基礎的旅游資源體系、綜合其區域條件而確定的各級市場體系等就是WSR系統中的物理,而如何把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創造其縣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打造陜南地區旅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事理。在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過程中,事理最主要體現在對其旅游發展戰略的制定、旅游形象策劃、旅游產品規劃等等諸多方面。而考慮到對物理、事理的理解和實施都離不開人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這就是人理。人理主要考慮到人的因素,研究人理既要能匯聚各個方面的智慧還要照顧到各方關系的協調,同時突出強調人理是以物理與事理為基礎。筆者根據寧強縣發展旅游業在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各種因素提出了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WSR三維分析模型。
2.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運作模式。基于這種認識,筆者提出了一個基于WSR系統方法論的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中,按照WSR系統方法論的工作過程,結合寧強縣旅游業的特點,將其旅游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這六個階段環環相扣、彼此聯系,從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系統詮釋了寧強縣旅游業實現高效能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全過程。在這個運作模式的實現流程中,尤其強調人理的核心統籌作用。
四、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開發
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要從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進行開發規劃。
1.物理方面,首先要對縣域內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科學評價。由寧強縣旅游文化局提供的寧強縣旅游資源基本類型及比例構成,就基本類型而言,寧強以山地、水體和生物景觀最為豐富,其次為旅游商品、建筑與設施、遺址遺跡、人文活動景觀、地文景觀和天象與氣候景觀。筆者認為,寧強縣旅游資源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1)以山、水、林、洞和珍稀動植物為主體,以真、樸、雄、秀、奇為特色的自然類旅游資源優勢較突出;(2)人文旅游資源中以青木川古鎮、金牛古道、三泉縣遺址、子龍山等為代表的歷史遺跡,以及具有秦、巴風情混合交融特色的陜南民俗和羌人文化遺存為主體[5];(3)從總體來看,旅游資源各要素間的組合性較合理,自然人文資源相得益彰,具有一定的組合優勢;(4)在較大區域范圍內,寧強縣秦巴山地景觀與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同構性,需要通過加強旅游資源各要素間的有機整合,強化自身特色,以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謀取一席之地。就寧強縣的旅游市場構成來看,其一級市場為寧強本地及近距離周邊區縣市工薪階層客源市場,主要包括廣元、漢中城市客源市場以及由漢中到九寨溝的過境旅游市場;其二級市場為安康、西安、寶雞、天水、成都等中距離城市客源市場,以及川、陜過境旅游市場和漢水沿岸城市客源市場。這兩級旅游市場的確定為寧強旅游業針對性發展提供了有效依據。
2.事理方面,筆者結合寧強縣的實際狀況,提出了其旅游發展的戰略選擇,即政府主導戰略、精品帶動戰略、形象營銷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依附借勢發展戰略和大整合發展戰略。而筆者將寧強的旅游形象定位為“漢水源,華夏情”,這是由于寧強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利用這一資源構筑漢文化與漢源的內在聯系,是寧強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出發點。綜合考慮景區文化內涵挖掘、可進入性、資源組合開發等因素,寧強旅游總體布局可概述為“123”,具體含義為:“1”—— 一個旅游中心和一個旅游副中心;“2”——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和兩條旅游發展次軸線;“3”——三大旅游片區。一個旅游中心:把寧強縣城建設成為寧強旅游一級接待及集散中心;一個旅游副中心:把青木川古鎮建成寧強旅游的二級接待及服務中心。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漢中—九寨溝陸路寧強段(即大安—陽安關—廣坪—青木川一線)和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寧強段(即黃壩驛—寧強縣城—胡家壩一線);兩條旅游發展次軸線:指寧強縣城—舒家壩—陽平關一線和寧強縣城—滴水鋪—烈金壩一線;三大旅游片區:新漢源旅游片區、大安旅游片區和青木川旅游片區。寧強旅游產品開發應突出漢源文化主題,深度挖掘漢源文化內涵,以漢水源頭原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開發為主體,以漢文化之根作為主題延伸,把天然、真實、古樸、溯源和尋根作為核心開發理念。根據這一主題,以漢源生態文化開發為核心,大力開發漢源原生態觀光度假類旅游產品,同時開發漢源原生態民俗風情體驗類旅游產品為補充。在旅游項目的開發上,筆者認為,應圍繞寧強縣城玉帶河及沿岸景觀、東山觀、新漢源景區、牢固關森林公園、九臺觀景區、天湖景區、青木川古鎮景區、青木川自然保護區、白龍湖景區、嘉陵江第一灣景區、古漢源景區、大魚洞景區、五丁關景區、泛珠泉景區、祥龍洞景區、子龍山景區等以及古三泉景區等進行建設和基礎配套設施的設置。
3.人理方面,主要是通過建立“寧強縣旅游產業領導小組”來協調各方關系和均衡政府、旅游企事業單位和旅游地居民的利益,統籌管理全縣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該小組將整合全縣力量,形成全縣旅游業的發展合力。該小組以縣委書記和分管縣長為正、副組長,整合發改委、財政、城建、交通、水電、農業、林業、園林、國土、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工商、物價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力量,協調旅游部門與政府其他部門的關系,組織并審查旅游發展規劃,對全縣旅游開發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監督開發和管理。領導小組是按照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組建而成,接受旅游局的監督和管理,并幫助具體實施旅游局的部分行業管理,負有組織、管理企業經營,協調有關各方統一行動的責任和義務。
五、結語
任何系統工程的實施都是一個過程[6]。旅游業更是一個由多個下級子系統構成的開放性復雜巨系統[7],其發展需要依靠更為穩定有序的集成式方法去推進。縣域旅游的發展目前面臨諸多問題,而WSR系統方法論在縣域旅游可持續發展中的運用則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