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英
摘要:從心理學入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手段滲透心理學知識,既深化人文學科教學內容,又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人文學科與心理教育存在著許多契合點,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手段,在人文學科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提高人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又能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與和諧發展。
關鍵詞:人文學科教學;心理教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258-02
高校人文學科教學本身具備了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地位,包含著心育的內容,像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社會心理學、大學語文等課程都包含著情感教育目標。將心理教育滲透在人文學科教學之中,尋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既能增強人文學科教學的實效性,又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喜歡學習人文學科。
一、高校人文學科教學與心理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一)人文學科教學是大學生接受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人文學科本身包含了心育內容,如思想道德修養、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學課和大學語文等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就含有情感目標。人文學科教學與心理教育這兩個學科,無論從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還是從人的自我意識、個性心理等人格結構,都能找到智育與心育、智商與情商的結合點。人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既可以使心育目標在教學工作的自然狀態中得以實現,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比普及心理教育課及專題活動更為經濟有效;又能拓展人文學科課程的功能與目標,對學科本身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各人文學科教學的魅力,使之更貼進學生的心理,易為學生所接受并在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二)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迫切需要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心理教育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大學生隨之產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對6 000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顯示,17.5%的學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達到嚴重程度的有3%~5%。本人通過教學、心理咨詢和心理調查等途徑,了解到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一般心理問題的占21%,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占16.5%,有極端想法的占1%~2%(自殺或殺人傾向的)左右。總陽性檢出率為30.7%,平均陽性檢出率為26.4%。自卑、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強迫、敵意等方面的心理癥狀尤為顯著。特別是近年來,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被迫休學、退學、自殘、自虐、自殺、傷害動物甚至殺人的案例已不鮮見。
1.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轉折期,需要通過學科教學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導。大學生身心發展在處于“敏感期”、“危機期”或“心理斷乳期”的同時,又交織著諸多內心沖突,如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交往與閉鎖、性成熟與性道德等矛盾,使他們既面臨各種發展機遇,又面臨嚴峻的生活挑戰和巨大的社會壓力。許多大學生對此顯得茫然不知所措,經常受到焦慮、緊張、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的困擾,有的還發展為嚴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這個時候,大學生特別需要通過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來獲得有效的支持、引導和幫助。
2.大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和自我調節能力。長期的教學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薄弱,觀念偏頗,知識缺乏,遇到因生活、學習、交往、戀愛、就業等心理問題,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系統和自我調節能力,致使許多大學生長期受到心理困擾而無法自拔,給大學生活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通過學科教學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
3.大學生渴望學習心理知識,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面對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現實,大學生渴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抗挫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接受社會的挑戰。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十分有限。人文學科教學基本面對所有專業的大學生開設,受眾面廣,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
二、人文學科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學思想貫穿人文學科教學。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內心需求,重視人的積極成長和全面發展是心理學的人文體現。心理教育就是運用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等對學生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學生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大學生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人文學科教學要想發揮其教育功能,就必須遵循“以人為本”思想,把學生作為情感教育主體,把學生當做鮮活的、有尊嚴、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人,以平等、尊重、真誠、關注和支持的態度來引導學生去面對、去思考每一個社會化課題。通過人性化的教學,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一個積極的心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2.從大學生心理需要出發,讓人文學科教學回歸現實。高校人文學科教學不是一般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說教上,也不能高高在上,說大話、空話和套話。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旺盛時期,高層次需要的滿足非常突出,他們渴望重新認識自我和成就自我。人文教育教學要使大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就必須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內心需要,激發大學生道德情感體驗。因此,改革人文學科教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優化學生的學習個性;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把關愛和情感帶進課堂,讓學生得到成功的機遇和體驗,感受到人格的獨立與尊嚴;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形成課堂群體的心理優勢,互相激勵、共同提高;教學回歸現實,教學者對大學生所關心的切身問題與社會問題應給予積極關注和引導,使他們通過人文學科教學,在思想上建立一種理性的社會化認知體系,以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會,理智地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挖掘自身潛能,增強成就動機,減少心理矛盾與困惑的發生。
3.在人文學科教學內容上找到與心理教育的契合點,發揮其互補效應。筆者曾在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以教材為主線,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心理需求,將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滲透在德育教學之中,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適應與發展教育方面,以“心理適應”為契合點,針對新生入學的環境適應、角色轉換、學習成才的目標定位等內容,將發展心理學、青年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滲透其中,介紹人生發展的基本階段和規律、青少年的身心變化與面臨的社會化課題,分析大學生在人生轉折時期的心理困惑,幫助大學生在大學環境中正確定位,轉換角色,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以“成就動機”為契合點,針對大學生的人生困惑問題,運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介紹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個性心理因素對完善人格結構的重要性。讓大學生懂得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與發展所產生的激發、推動和導向作用,建立適度的成就動機。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正確看待人生和人生價值。
在大學生學習教育方面,以“學習心理”為契合點,運用學習心理學,幫助大學生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分析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差異,正確看待自己的專業,明確學習目的,樹立新的學習理念,確立新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優良的學風,提高大學學習效果。目的是讓大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
在交往、友誼和愛情教育方面,以“兩性心理”為契合點。針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特別是異性交往中的矛盾和困惑,貫穿人際交往心理、青年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等心理知識,幫助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方法,理智對待兩性交往,蓄養情緒智慧,學會協調與改善人際關系,培養真摯的友誼,擺正愛情和學業的關系,建立正確的戀愛觀。
在道德品質教育方面,以“人格健康”為契合點,針對大學生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面的迷茫與困惑,運用人格心理學、品德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知識,幫助大學生認識人格健康和道德健康對人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學會從社會心理視角來認識、判斷社會道德危機問題。將個人品德與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協調統一,做一個人格健康、道德高尚的社會公民。
在審美教育方面,以“美與心理”為契合點,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審美誤區,融入藝術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知識,引導大學生了解美與心理、美學與心理學、美與人格修養的關系,結合實際,讓大學生發現和比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當代大學生應該追求的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大學生獨特的風度美和精神美,達到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以“健康新概念”為契合點,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運用心理衛生學、變態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知識,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觀,建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的新型健康模式。對大學生在身心發育、學習、交往、戀愛、擇業、使用網絡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問題給予積極的關注,通過心理調查、心理咨詢與輔導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4.借鑒心理教育方法與技術,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采用情境化教學模式,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增強人文學科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比如運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合作研討、角色扮演、心理行為訓練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先入為主”投入情感體驗,通過“心靈認知”、“心靈探索”、“心靈互動”、“情境聚焦”等團體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學生用“情”體驗教學,用“心”領悟教學,主動參與、張揚個性。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學生心理問題,課后要用心理咨詢方式(電話咨詢、網絡咨詢、面談咨詢)對學生心理個案進行及時溝通和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