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繽
摘要:從德育在教育中之重要地位的中西探源出發,通過對高校德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目的相關性來說明在社會主義改革進入到關鍵時期,高校應堅決的貫徹落實十七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良好思想道德風尚要進一步弘揚,發揮高校陣地的橋頭堡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社會主義高校育人新風尚,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的接班人。
關鍵詞:核心價值體系;高校;社會本位;個人本位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264-03
黨的十七大是中國社會主義轉型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批準胡錦濤同志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報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報告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報告的第四部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 提出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作為一名高校的工作者,深感高校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擬就高校德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目標的確定,是以黨的教育方針指南。高等學校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對這些“棟梁之才”既要提出政治觀點方面的要求,也要提出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既要有理想信念要求還要有情感意志要求;既要有人文理論知識要求,也要有自我完善、自我修養能力要求。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目標體現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對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是各高校德育工作指針,高校德育目標的確定也必須服從、服務從于這個總目標、總方針。
中國古代把“教”字解釋為“覺悟”,“教”就是提高人的覺悟,即我們現在理解的德育意思。古代教育思想中,特別要求統治者善于教化民眾,“得民心以治天下”。儒家創始人孔子明確提出德治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育人。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是說,用行政命令來誘導百姓,用刑法來整齊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強克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恥的事情;用道德來教育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恥,而且人心歸服。孔子認為,統治者道德修養的高低是國家治亂的決定因素。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即:統治者如果有很好的道德,老百姓就會如眾星捧月一樣擁戴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對統治者的道德行為無疑是一種約束,影響所至十分深遠。中國歷史上開明的君主一般都講求個人修德,良臣義士則視規勸國君修德行善為應盡的職責。孟子主張“仁政”,認為加強儒家道德觀念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孟子·離婁下》)這句話是說,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們心悅誠服,以改革其心;而良好的政治手段雖可以防亂于外,但達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擁戴的效果,所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倚仗實力使人服從是壓服,只有道德感化說服,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作為中國思想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對德育的認識是有代表性的。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用過“道德教育”和“訓育”等概念,以示德育。明確使用“德育”概念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輸入中國之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談到學生自治問題時說:“近世所倡的自動主義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學,二體育注重自強,三德育注重自治。”這里,陶行知先生明確地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個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二、西方德育教育觀念
1.實用主義。以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杜威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道德即是教育”。他把德育作為研究人的科學,而人的研究首先或最終必須歸諸人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如同一塊天然的材料,自然本能和欲望是其基本因素,道德和教育的作用就是雕塑這塊天然材料,使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脫出自然狀態而趨向較高文明狀態。這就涉及一個基本前提:人的本性能否改變?怎樣改變?杜威認為,人的本性確有某些難以改變的傾向,主要是人的本能。但本能不是人性的全部,從根本上說,人的本性總是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改變著。正是由于有了這種可變性,才使得道德和教育成為可能。杜威說:“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本身就在于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于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人的本性具有可變性,才有道德的需要和可能,而道德對人的本性的控制方式就是教育。在此意義上,教育的方向、基礎和意義都系于道德的要求,教育和道德相互同一。
2.改造主義。改造主義德育是對實用主義繼承、改造和補充。以美國教育家布拉美爾德為代表,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改造社會”。認為杜威給教育提供理論實際上是教育的辦法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布拉美爾德說,教育在社會改造中的特殊作用,不只是重新強調實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對現代的危機作一種真誠的估價,建立一種“社會同意”:既承受社會需要的約束,又以改造社會為目的。同時,改造主義還認為,教育必須毫不遲疑地去變革人的心靈。教育是通過形成和發展個人來影響和改造社會的,因此必須在人的心靈中引起一場意義深遠的變革。改造主義和實用主義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的主張基本上是相同的。兩者實質上都是企圖通過教育改良社會,挽救社會的危機。如布拉美爾德所說的,改造主義者不只是要求人們對每個信念進行徹底而自由的審查,而且還要為最大可能的多數人來接受它們而努力。
改造主義認為,學校的教育要能體現“真正民主”的新社會秩序。布拉美爾德認為,理想的社會是民主的社會,而民主的社會要用民主的方式去實現。所以需要從學校教育開始,去說服人們以民主的方式改造他們所生活的社會。這也就決定了學校德育的根本方式就是教師應該用民主的方式說服學生。第一,教師要使學生相信改造主義者的主張是正確的、可靠的和迫切需要的。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真正體會到社會決定和國家政策是需要不斷批評、修正和改進的。第二,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意見,無論是贊成或反對的,都應允許公開地進行審查,公開地提出解決辦法,并且準許學生進行辯護。第三,教師應當依靠新社會本身的優點來使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新秩序。
3.涂爾干的德育觀。在涂爾干的理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把德育理解為是一把理解社會的鑰匙,認為一切社會問題都是道德問題,要控制社會,使社會趨于穩定,道德或者說對人們進行德育教育是強有力的手段。涂爾干認為,德育就是社會的現象和事實,是一種活動,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規則。它是社會創造的也是服務于社會的。“沒有社會,道德就沒有目標和責任,也沒有根基。”① 因此,他是反對倫理個人主義把個人利益假設為基本的道德要素,用原始的個人動機來解釋道德和道德教育問題的。他還強調了“調節行為乃是道德的一種根本功能”,這說明德育的行為是具有調節功能的。
通過上面的比較可以發現,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學者,對德育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特而合理的理解。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這些觀點的碰撞中明顯的形成了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兩個陣營。這種局面的形成是和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息息相關。
個人本位教育者認為,德育應該滿足人的自身的需要和發展,促進人的發展,通過德育使人成為獨立的人。個人本位肯定了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使得個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傳統道德的束縛,從而調動個體活動的積極行和創造性。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個體在向社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貢獻的時候也要求社會在最大的程度上滿足自己。社會本位是以社會的需要為向導來確定社會的價值定位。孔德曾經說過“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存在,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看,我們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于社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本位論者認為,社會的價值是高于個人的價值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社會道德的需要,最大的價值就是社會價值。教育者應該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前提,為社會塑造社會的人,而不是個體的我。
無論是社會本位論,還是個人本位論,他們都看到了人的本質,只是前者是偏重于社會屬性,后者偏重于自然屬性,兩者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因為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因而兩種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們在研究德育的時候,要正確理解個人和社會以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關系,既不能只看到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忽視社會的整體性,也不能只看到社會的整體性而忽視個體的自由自主性。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歷來都是德育教育中的一對矛盾體,在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到關鍵期,如何發揮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以及構建和諧的社會就成了我們當前的重點,這個問題處理的好,我們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會蓬勃發展,如果處理的不好,我們的事業就會受到干擾。我們要承認社會需要的同時也要提倡以人為本,從二者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上來尋求當代德育的新途徑。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與學校德育教育的關系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前途是極其光明的,但難度也是存在的,由于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在歷史的某個階段都發揮過作用,我們目前的形勢要求我們不能孤立或投向任何一方,必須很好的把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的這兩種思想很好的結合起來,發揮其巨大的推動力,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目的在于達成社會共識、增強社會的凝聚力達到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一,學校德育目的是要使學生通過人個本位的認同從而到達認同社會的價值規范、道德要求。兩者都是把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和諧作為自己的目的,所以兩者在方向上趨于一致。
高校是學術交流的園地,各種思潮密集匯聚,學生時代的嗅覺十分的敏銳,思維也十分的活躍。西方國家從未放棄過對中國進行“西化”、“和平演變”。他們通過書籍影片和多媒體等方式,既達到實際的商業利益,又不動聲色地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高校的德育工作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成敗。我們現在所稱的德育實際上是對教育的一種狹義上的解釋,即在學校這樣的機構內,按一定地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傳授知識與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稱為“德育”。也就是學校的教育要使學生認同社會的價值規范及道德要求。筆者覺得這是在高校把大學生的理想性目標與現實性目標很好的結合起來。作為理想性的目標并不是說是高不可及,虛無縹緲的意思,理想性教育雖然是超越現實,但是它是從社會的發展角度來對人們的一種期望和要求,可以說具有前瞻性,對于提升人的人格性有重要的作用。現實性是基于現實社會生活水平之上,從當前的生活水平和人的發展角度來說明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基本內容是對大學生理想性和社會現實性活動結合的高度概括和濃縮。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學習馬克思主義并把其作為指導思想,能使學生豎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使學生對時代性的問題把握得更為準確,對西方某些觀點的實質認識更清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教育能使學生了解,理想信念不僅是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精神力量,也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思想基礎,是新時代全體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這種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基礎上自覺地主動學習、借鑒和吸收其他的先進思想,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與時代發展同步,不固步自封。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榮辱觀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誠信意識。
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和學校的德育教育目的是具有相關性的。高校要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在構建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過程中發揮高校陣地的橋頭堡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社會主義高校育人新風尚,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