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馨
摘 要:隨著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網絡化教學在現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顯示出了傳統教育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所以能夠熟練地使用多媒體計算機、恰當地利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正在成為信息社會衡量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條件之一。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教學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重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當我們把電腦和英語結合后,挖掘教材,制作課件,從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游戲、競賽、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聯想等思維,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能就自己所學的各種知識,結合英語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1 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藥。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修正自身的錯誤。
運用多媒體電腦教學,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
2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2.1 動畫模擬
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初一英語教材第二冊第3單元的comicstrip時,教師在課件中制作出色彩豐富的卡通形象,用flash設計好Eddie從坡上滾到坡下,又爬上另一個坡,滾下時速度很快,爬坡時速度很慢,當學生們看到Eddie骨碌骨碌滾下來時的滑稽相,又看到它無可奈何,千辛萬苦地爬上去,給學生的感覺是生動形象,便于學生切實理解。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英語教學中的母語介入過多的問題,同時還能使知識傳授的形式發生變化,大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能動主觀性,化被動為主動,產生特有教學效果。
2.2 交互顯示
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技術,可以制作以基于powerpoint乃至web頁等簡易平臺的交互式顯示課件。交互式課件可以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解析,誘導學生深入淺出,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系統地掌握有關知識效果。例如:在進行動詞時態訓練、課文閱讀的表層理解時,可以編制帶有提問與選擇答案相結合的課件,引導學生系統學習。這在有條件的地區特別適用于學生的課堂及課后復習訓練。
2.3 演示控制
利用多媒體技術中圖文并茂及綜合處理的功能,我們可編寫出較強帶有控制性的模擬演示,充分體現教學中的講練結合的效果。
2.4 影視演播
初一英語第一冊第六單元 The Fashion Show 展示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穿戴。可以配備美妙的音樂,讓模特走著貓步,通過影視演播,展現給學生各種不同的服裝,使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了解課文,單純的課文講讀與用多媒體課件演播時起到的震憾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3 基于多媒體電腦的網絡學習
網絡教育這種學習方式離不開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網上學習社區及網絡技術平臺構成的全新的網絡學習環境。其特點是:知識主要從網上獲得、自主學習將替代灌輸式教育、教學手段和學習場景將成為虛化。這樣一種教學形式,對傳統教育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通信媒體和網絡來提供。這必然引發從古老年代的課堂教學過程向通過同步或異步通信實現的虛擬或分布式的課堂與學生相互任用的教學的轉變。其終極目標是使教育開放:向教育對象、教學時空、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開放。隨著使用電子網絡媒體,知識和學習材料可以適應各種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進行不同的組合,并且以更多交流和通信的方式發送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將轉變成在網絡上的協同學習和工作。網絡還可以用來開放和提供各種學習資源,進而被各種單位和地區共享,并在每個學習者需要的時間和地點被利用。新的教育目標歸根結底是發展在數字環境中的大眾教育和全民教育。
通過網絡開闊學生的視野,及時的了解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網絡了解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最新動態,可以給學生一些研究性課題,讓他們拿出方案、實施計劃,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也體現了學習的價值,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面對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挑戰,我大膽實踐,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積極探索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3.1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元素,每一堂課學生通過學習都應該達到一定的目的,這些目的通過明確、具體的表述就是學習目標。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目標不僅包含了動作技能領域的學習目標,而且通過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行為使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英語學習目標變得易于觀察和測量。
3.2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者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在網絡環境的教學實踐中,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毫無疑問的得到了肯定。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有教師作為主要的信息源,眾多的學生充當著傳播對象的角色;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習者還可以從網絡課件中獲取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本身就對學習者有相當的吸引力,加之獲取學習資源的手段是一種極其熱門的社會化行為--上網,很適合青少年追求社會化、成人化的心理特點,因此往往能夠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全員參與學習的效果,真正讓孩子們動起來。
3.3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作為教學設計的要素之一,是指對完成特定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組織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在一定情況下,達到特定教學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論體系。每一堂課的教學策略中都有它的本質和特性。現代教學理論基于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提出了兩種基本教學策略,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替代性教學策略以認知理論為指導,把教師當作信息加工的控制點,這樣學生的認知負荷就比較淺,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比較少,信息加工就比較輕;生成性策略以建構理論為指導,把學生當成信息加工的控制點,學生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較多,認知負荷較重,但信息加工深入。
首先在組織策略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呈現還是教學順序的確定,網絡環境都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最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甚至可以這樣講,只有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到的組織策略。比如通過教師的多媒體網絡終端,教師能夠將動態的板書投影到大屏幕上,展示給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還可以將準備好的教學資料,無論是圖片、動畫還是視頻在恰當的時間一一展示給學生,甚至還能夠現場放大或定格某一處圖象,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還比如,計算機的程序是模塊化的集成設計,所以任課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資料按一定順序呈現,也可以建立多個熱區,按照學生的興趣點來設計控制點。
其次在傳播策略上,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設計使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加得心應手。
通過對教學組織策略和傳遞策略的分析,不難看出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策略更加突出了教學活動的外部促進作用,更加深化了學習的內部信息加工過程,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解決了如何完成學習目標的問題。
總之,多媒體教學與中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于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可以使多媒體教學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