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山
摘 要:大學校園里的后進生現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命題。后進生的教育管理關系到整個高校學生工作的大局。做好后進生的教育和管理,關心幫助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有力推動后進生的學習提高,進而促進整體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后進生;教育
通常,我們稱那些在品行或學習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為后進生。在高校中他們雖然為數不多,但因常犯錯誤,學習落后,給班級管理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因而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艱巨、最具反復性和長期性的工作,而這一工作成敗不僅關系到一個集體的榮譽,更為重要的是,它關系到學生個人前途問題。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我認為,應該通過如下方法,對大學后進生進行教育和轉化。
1 后進生的定義和概述
所謂后進學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質、知識、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和學力得不到正常開發,不能達到學校教學規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考試中達不到學校的質量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學習困難,也稱“學習無能”或“學業不良” 。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柯克(S. Kirk)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我國在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行研究。有關學習困難的定義較多,目前國內較普遍的看法,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學校的學習中有嚴重困難,而又沒有生理上和智力上的原發性缺陷。這些學生不但學習差,而且常常帶有一些行為問題。據國外調查,學習困難學生的比例,在全體學生中的發生率為8%-12%,國內調查約為6%左右,即使按最嚴格的標準,也在3%左右。
根據學習困難的程度,可分為學習求精困難、學習輕度困難和學習嚴重困難:求精困難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品行較好,但在繼續拔高和全面發展方面存在一定難度;輕度困難的學生經過教師或家長督促、輔導,各科成績能夠勉強及格,或僅有部分課程不及格,在行為和情緒方面問題較少;嚴重困難的學生雖經教師或家長督促、輔導,但仍然全部或大部分課程不及格,同時伴有品行、情緒等方面的較多問題。
根據心理特征可分為智力遲緩型、學力欠缺型、行為——情緒型、動力障礙型和心高手低型:智力遲緩型的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思維和理解能力顯得遲鈍、緩慢,常常被指責為“腦子不開竅”。他們在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能力方面,都比正常學生要差些,有些學生還有明顯的學習方面的困難,對知識不能變通運用,生搬硬套,很難跟上班里的正常教學。他們在班里不愛說話或亂說話,自尊心不強;學力欠缺型的學生主要表現為學習習慣、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學習速度、學習組織能力、自我檢查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績較差。尤其遇到較為復雜、需綜合運用己學知識才能解答的問題時,便束手無策。其中不少人雖然專心致志,有良好的學習愿望,但效果并不好,常常顧此失彼;行為——情緒型的學生由于行為或情緒方面的問題而造成學業不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品行問題。由一于成績較差,經常受到教師、家長指責、訓斥,同學們的嘲笑、歧視,因而產生與班集體、教師對抗的情緒,常常表現出敵意、挑釁或破壞性行為,有較強的攻擊性(這種感情下的對抗不消除,即使最公正、友善的教育也沒有效果)。②不適應或不成熟行為。如學習懶散,不愛思考,對學習缺乏興趣和自覺性;貪玩,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怕困難;受教育后雖能改過自新,但用不了多久,一旦受到誘惑,又動搖、退縮,依然故我。行為——情緒問題可以引起學業不良,也可能是學業不良導致了各種行為——情緒問題。兩者的關系不是單向的,較為復雜;動力障礙型的學生學習態度不良,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缺少發自內,自的學習欲望,學習是他們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學習目的不明確、不具體,自信心低,自卑感強,對學習感到恐懼、焦慮、厭惡,缺乏對學習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業責任心不強,不知“勤奮”為何物,缺乏堅持性,不思進取等。動力障礙也是中學生學業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班主任對后進大學生的教育方法
2.1 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努力增強自信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作為后進生,往往會因為自己基礎較差,而一葉障目,完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凡事都不如別人,認為“我不行”,從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追求進步的勇氣,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要消除這種對自我的不良認知,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認知自我,學會對自己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使他們認識到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每個人都會因為某種主客觀的原因,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關鍵是要學會面對現實,立足現實,從而進一步超越現實,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要學會展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善于將成功歸結為自己的努力與能力。另一方面,不妨引導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的目標,讓他們在不斷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
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后進生進行“我能行”的教育,使他們盡快走出“我不行”的陰影,這是促進后進生轉化的首要因素和關鍵一步。
2.2 幫助學生尋找心理支點,增強學習動力
給學生一個支點,他能征服任何困難。這里說的支點指的是心理支點。有支點,才有可能產生動力;有支點,才有可能產生希望。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身患絕癥的大學生在轉入特護病房后,護士告訴他,有一位生命之舟即將到岸的女大學生在最后的日子里極想體驗被愛的感覺,問他能否假裝一位與她一見鐘情而念念不忘的男生每天給她寫一封情書,這位男大學生爽快地答應了。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三個月后,那位女大學生約他在醫院門口茶館一見,他欣然前往,看到的是那位天天和自己相見的護士和自己每天用心寫出的一摞厚厚的情書,另外還有一張病情康復報告單。這時,這位男大學生才明白,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正是這種心理支點,使他輕松地戰勝了病魔,生命之舟重新啟航。
對于后進生來說,心理支點當然不是指故事中的愛情支點,而是既包括目標支點、興趣支點、感情支點等動力支點,也包括各種壓力支點。在壓力和動力的雙重作用下,就可以使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僅“要學會”而且“學會學”。這是促進后進生轉化的又一重要環節。
2.3 幫助學生學會排除干擾,拓展心理空間
無事則生非,后進生大多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動機而厭學、怕學甚至不學,從而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無形之中縮小了學習心理空間。如何有效地減少或排除非學習性因素的干擾呢?一位老教授給三個學生出了一道題,給每人一塊雜草地,看誰能完全去除雜草。三個學生絞盡腦汁,各盡其能。三個月后,各人采取各種方法,除了草的土地里依然是雜草叢生,而老師的那塊地里卻長著茂密的莊稼。此時,三位弟子恍然大悟。這就啟示我們教師要善于抓住后進生的興趣點、閃光點,引導他們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學習活動排除非學習性因素的干擾,使其因“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從而進一步拓展其學習心理空間,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和希望。
另外,要想使后進生像實驗中的兩只小白鼠那樣,抓住跳板,看到希望,增強奮進的動力,還要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如個體輔導與群體帶動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智力開發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相結合。但不論利用哪種方法,抓住后進生的心理則是貫穿始終的不可或缺的中心環節,只要我們給他們以希望,我們的后進生轉化工作就有希望;只要我們給他們以跳板,后進生的轉化就會有動力和支點。我們始終堅信“心態決定命運,希望造就成功!”我們不愿聽到他們說:“學習落后不怨我,都怨老師不管我。”我們更不愿聽到教師說:“不是我的錯,都是應試教育惹的禍”。用愛心、恒心和耐心為學生搭起一塊塊跳板吧!因為他們有跳板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會努力,這不正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參考文獻
[1][美]奧舒伯兒等著,余墨南譯:《教育心理學一認識觀點》(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洪元,陸士杰著:《后進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3]王道俊,王漢讕:《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