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全
[摘要] 目的 探討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小結摘除術的方法及意義。方法 在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使用活檢鉗摘除聲帶息肉小結。結果 治療300例,治愈272例,有效28例,總有效率100%。結論 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摘除聲帶息肉小結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纖維喉鏡;聲帶息肉;聲帶小結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摘除聲帶息肉、小結30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300例患者中,男118例,女182例,男女之比為1:1.5,年齡12~66歲。患者中病變為單側215例,雙側85例。聲帶息肉184例,聲帶小結116例。病程2個月~6年。患者中營業員、個體經營者、教師、演員占多數。主要表現聲音嘶啞,聲門閉合不全。病變絕大多數位于聲帶前中1/3交界處。聲帶息肉選擇直徑<5 mm,基底小者。息肉外形大多數呈灰白色半透明狀,部分呈淡紅色或暗紅色。
1.2 治療方法 術前向患者解釋操作過程,消除其思想顧慮。術前4 h禁食水。1%地卡因、1%麻黃素鼻腔噴霧,1%地卡因口咽及喉咽噴霧3次后,患者取仰臥位,1%地卡因2 ml環甲膜注射。然后在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從寬暢一側鼻腔插入,緩慢推進經鼻腔、鼻咽、口咽達聲門附近。如果麻醉不滿意,可從纖維喉鏡側孔注入1%地卡因1 ml。看清楚病變后,助手導入活檢鉗,伸出鏡管。囑患者不做吞咽動作,平靜呼吸,使聲門處于開啟位。調整活檢鉗方向,使活檢鉗與聲帶長軸約成0°~30°方向,小心接近病變部位,張開鉗口,使息肉或小結位于兩鉗葉之間,確定鉗夾病變無誤,收緊鉗頭,退出鉗子。可多次鉗取,最后修整殘留病變,鉗子與聲帶平行。避免損傷聲帶肌層。一般雙側聲帶小結或息肉可同時摘除。若為雙側較大息肉,需分次進行,間隔時間1周以上。術后標本常規送病理檢查,術后應用抗生素、激素3 d。術后予以霧化吸入治療,休聲10 d。
2 結果
所有病例術后1月復查272例發音正常,聲帶邊緣整齊,無息肉小結殘留。28例發音改善,總有效率100%。好轉病例多伴有聲帶肥厚。術后隨訪1年以上,無一例復發。
3 討論
聲帶息肉、小結是耳鼻喉科常見病,病因尚無定論。目前多數學者傾向機械刺激學說,由于聲帶振動過度,局部刺激所致。其主要癥狀是聲音嘶啞。好發于營業員、個體經營者、教師、演員等。對其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響。聲帶息肉、小結好發于聲帶前中1/3交界處,為常見的聲帶良性病變。手術治療是有效的方法,傳統治療方法有間接喉鏡下或直接喉鏡下手術,其操作困難,易損傷正常聲帶;支撐喉鏡下手術,需住院治療,費用高,有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纖維喉鏡下手術,無需住院,費用低,患者易接受。電腦成像使手術在直視下進行,定位準確、安全,無并發癥。尤其對于咽反射敏感、張口受限、頸粗短肥胖聲門暴露困難者、病變位于前聯合者、以及有頸椎病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1]。電腦成像聲帶息肉小結摘除具有術中暴露好,操作簡便等優點,尤其對小型息肉、窄基底小結摘除成功率高,對聲帶損傷小[2]。筆者的體會是,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良好的麻醉是手術成功的前提。手術時間盡可能控制在麻醉后15 min內完成[3]。若時間過長,咽反射恢復,病變難以徹底摘除,易致聲帶損傷。所以要求手術醫師有熟練地基本技能。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手術有利于助手配合和多人觀察。我們認為并非所有病例均適合纖維喉鏡下手術。本組息肉患者均為直徑<5 mm者,對于基底較廣的病變,因手術鉗小,反復鉗取,創面出血,手術難以完成,易在支撐喉鏡下手術。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小結摘除術,術后反應輕,大多數患者術后1周基本恢復正常。
總之,電腦成像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小結摘除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董曉麗,劉雙.影像纖微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406.
[2] 梁健剛,梁耀瑩,崔少云.等光導纖維檢查及手術2122例總結.臨床耳鼻咽喉雜志,1999,12:3132.
[3] 張國福,張淑蘭,劉亞光,等.纖維鏡下微波熱凝治療聲帶息肉.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16(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