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成
【摘要】 目的 探討肛旁膿腫的治療方法和療效。方法 本院運用掛線法治療肛旁膿腫。結果 療效確切,遠比單純切開排膿,復發率低,療程短,但在治療中要掌握好虛掛和實掛的時機與技巧。結論 肛旁膿腫行掛線術治療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肛周膿腫 ; 掛線療法
肛周膿腫祖國醫學稱為肛癰,是臨床常見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肛周劇痛,伴全身發熱,釀膿破潰后易形成瘺管。密山市人民醫院從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肛旁膿腫300例中選用膿腫切排加掛線引流術100例,臨床效果滿意,術后1~5年復發1例,占1%。現報告如下:本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16~87歲,平均47歲;病程3~15 d;其中,肛門多發膿腫19例,坐骨直腸窩膿腫35例,骨盆直腸間隙膿腫46例。
1 治療方法
取側臥位,骶麻或硬膜外麻醉,于肛門周圍紅腫按壓波動最明顯處或按壓波動不明顯針刺抽出膿液部位,作一放射狀切口或弧形切口,避免損傷肛門括約肌,造成肛門失禁。切口應足夠長,切口后以食指或血管鉗徹底分離膿腔間隔,充分引流膿液,深部膿腫用刮匙徹底搔刮膿腔中的壞死組織,用3%雙氧水沖洗膿腔,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沖洗后用球頭探針或用血管鉗從切口處深入膿腔探尋內口,尋找內口時動作應輕柔,內口大多在齒線上方附近,發現內口后,將探針從肛門內引出,如未發現內口,可在最薄弱處的最高點穿出,將橡皮圈固定于球頭探針一端,牽引探針另一端將橡皮圈拉出,沿探針逐層切開肛管直腸環以下的皮膚及皮下組織,顯露肛管直腸環,如果是較淺的肛門周圍膿腫,內口位置較低,不通過外括約肌,可伸入有槽探針,沿槽直接切斷淺層組織或內括約肌,將內外口貫通,填塞凡士林紗條,加壓包扎即可。
2 討論
肛管直腸旁膿腫和肛瘺是一種疾病在不同時期中的表現,可看作“肛瘺性膿腫”。因此,筆者把部分周圍膿腫和肛瘺當作同一種疾病對待。而一次性切開掛線根治術療程短,痛苦小,避免了切開引流后形成肛瘺的可能,減少了患者二次手術的痛苦,對術后換藥的依賴程度減輕,該術式特點是不切割肛門肌,不破壞肛門形態和功能。而手術成功的關鍵是:①定位要準確,選擇切口要適當。應根據膿腫部位、深淺、膿腫范圍、距肛管直腸的遠近選擇切口。②準確尋找內口。準確尋找內口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步驟。③清除膿腔壞死組織。切開膿腔后,用食指或血管鉗分離膿腔間隔,充分引流,深部膿腫用刮匙搔刮壞死組織。④按時換藥⑤掛線松緊適度。掛線是一種慢性切開過程,由于橡皮圈的緊縮,逐漸擴大內口和引流通道,由于邊勒開邊修復,不致使肛門失禁和瘺道形成,掛線要掌握松緊度,一般距肛門較遠掛線宜緊,距肛門較近掛線宜松,太緊達不到慢性切割的目的,不利于創面愈合,且易造成肛門失禁;太松,切割作用弱,影響療效。且療程相對相對較長,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掛線力度有實掛、虛掛之差異;掛線深度有高掛、低掛之分;掛線數量又有單線、多線之別。在臨床運用時應視具體情況選擇。多發膿腫,馬鞍形膿腫,深淺并存膿腫,估計會形成主管和支管肛:瘺者,應采用實掛與虛掛并存,多置入橡皮筋切掛引流。對炎癥侵潤重,先行虛掛,只掛橡皮筋不收緊結扎,做為引流刺激作用,約10 d左右炎癥減退后再收緊結扎,支管也如此法,而炎癥輕,距肛緣遠者實掛,收緊橡皮筋結扎。置入多根橡皮筋者,主管收緊結扎,支管虛掛,待主管橡皮筋脫落后再收緊支管橡皮筋,這樣分階段切掛橡皮筋,可避免肛管損傷,減輕局部疤痕形成,減少肛門精細功能的損傷。切忌在膿腔內盲目探尋內口,造成人工假內口,發現主管內口時,不要遺漏可能存在的支管內口,減少復發。
本組有l例復發者,總結治療經過,歸納原因為術中處理了主管內口,而忽視了支管內口的處理,因此今后在膿腔內探查內口時要謹慎,切忌盲目,以免遺漏支管內口的處理,增加復發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目前肛腸科臨床應用掛線方法多種多樣。就掛線目的而言,用于肛瘺和肛周膿腫時主要是防治肛門功
能受損,處理好掛線技巧,即可避免。
參 考 文 獻
[1] 張慶榮.臨床肛門大腸外科學.天津翻譯出版社,2001:9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