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明
【關鍵詞】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臨床上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且有逐漸增多趨勢,現將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院20032007年收治的65例患兒臨床特點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齡18個月~12歲,其中18個月~3歲18例,3~7歲34例,7~12歲13例,平均6.5歲。
1.2 臨床表現 65例均表現有腹痛,其中臍周痛30例,上腹痛5例,下腹痛24例,腹痛部位不清者6例。60例腹部壓痛,臍周壓痛18例,上腹壓痛3例,右下腹壓痛27例,左下腹壓痛4例,部位不清者8例。病程最短1 d,病程最長10 d,平均3 d。腹痛為陣發性痙攣性疼痛62例,持續性劇烈絞痛3例。腹痛多為陣發性發作,表現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發作間歇期多數患兒感覺較好。除腹痛外,還伴有其他癥狀,其中發熱48例,嘔吐42例,腹瀉32例,咳嗽38例,咽痛29例。
1.3 實驗室檢查 全部患兒經腹部B超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大多位于右下腹及臍周。腫大淋巴結呈橢圓形低回聲團塊,邊界清楚,皮髓質分界清,孤立存在,散在無融合。其中最大為22 mm×8 mm,最小為9 mm×4 mm。6例患者合并腸間隙及盆腔積液,液性暗區<20 mm。65例查血常規白細胞數增高23例,最高1例為24.6×109 /L。36例大便常規檢查均正常,19例胸片檢查4例提示支氣管炎。
2 結果
所有患兒均經抗炎、抗病毒、補液及對癥治療后,3 d后腹痛減輕,臨床癥狀緩解。16例于10 d內復查腹部B超腸系膜淋巴結數目減少,腫大淋巴結明顯縮小,治療效果好。
3 討論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在7歲以下小兒好發,臨床報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節多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中并發。小兒腸系膜淋巴結在回腸末端和回盲部分布豐富,且小腸內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腸末端停留,腸內細菌和病毒產物易在該處吸收進入回盲部淋巴結,致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出現發熱、腹痛、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 ,因病變主要侵及末端回腸的一組淋巴結,故以右下腹痛為最常見,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表現為先有發熱后有腹痛,除右下腹壓痛外,可因其他部位的淋巴結炎癥而出現相應部位壓痛,常同時伴有臍周壓痛、上腹壓痛及左下腹壓痛。因回腸系膜具有活動性,壓痛點可隨患兒體位改變而變化,腹痛位置不固定。急性闌尾炎早期體溫可正常,發熱出現在腹痛之后。典型表現為先有臍周痛,進而右下腹固定壓痛,壓痛持久伴反跳痛和肌緊張。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腹部B超主要表現為右側腹腔探及多發淋巴結腫大,內部血供豐富。腫大淋巴結呈橢圓形,以低回聲為主,皮髓質分界清,淋巴結孤立存在或成簇存在,彼此無融合現象,其長徑與短徑之比>2。急性闌尾炎超聲檢查表現為闌尾增粗,腫脹的闌尾壁上血流豐富。此外,診斷為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尚需除外腸蠕動亢進、腸蛔蟲癥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
關于本病的特點筆者有如下體會:①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中并發,臨床有發熱、腹痛、嘔吐等表現;②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見,呈陣發性、痙攣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緊張少見;③腹部壓痛不固定,可隨體位改變而變化;④超聲檢查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⑤診斷本病需與急性闌尾炎、腸蠕動亢進、腸蛔蟲癥等急腹癥相鑒別;⑥經抗炎、抗病毒治療后預后好。根據筆者的經驗,患兒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中出現高熱、腹痛者應考慮到并發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防止疾病的誤診,有助于正確處理病情,指導治療,提高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62.
[2] 任躍,李光乾,陳克.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療分析.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2,4(3):252.
[3] 齊信王,湯貞彥,蘭文勝.高頻彩超診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價值.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