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平 李忠元 劉 輝
筆者自2001年起,運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足跟痛96例,同時與單獨穴位封閉組進行對照觀察,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特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50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小針刀治療組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齡36~66歲,平均45歲;病程4周~5年,平均為半年。對照組54例,二組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
1.1 診斷標準
1.1.1 足跟痛痛,晨起行走時加重,片刻后有所減輕,但行走久時痛加重。
1.1.2 跟骨結節前下方有明顯壓痛 X光片示跟骨結節前有骨刺形成或足弓中點有條狀鈣影,排除骨質病變。但痛痛者不一定都有骨刺。
1.2 治療方法 小針刀治療組:患者臥于床上,足跟朝上,雙足背貼在床邊緣。在壓痛點最明顯處做標志。常規碘酒、乙醇消毒,用2%利多卡因5 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5 ml做局部麻醉。小針刀口線與足縱軸方向一致,垂直刺入達跟骨骨面。現縱切擺動,再橫行切割擺動,呈“十”字形松解,覺針刀下有松動感時拔出針刀,壓迫止血,創可貼敷針眼。對照組為常規0.2%利多卡因5 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 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5 ml做痛點封閉,1次/d,3次為1個療程。お
1.3 療效判斷標準 ①痊愈:足跟痛消失,晨起或行走時無疼痛;②顯效:足跟無疼痛,晨起或行走時稍重;③好轉:足跟部輕度壓痛,行走時仍有疼痛,但較治療前減輕;④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的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2 治療結果
兩組病例均隨診半年后統計療效,結果如下:小針刀治療組痊愈81例,顯效12例,好轉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54例,痊愈15例,顯效12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66.6%。
3 討論
足跟痛是由于跖腱膜因反復微損傷造成微撕裂所引起的或繼發于跖腱膜的慢性勞損產生的無菌炎癥反應。人體為了加強此處的強度,防止被拉斷,就使附著點不斷鈣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并同時繼發跖腱膜炎性反應和粘連攣縮產生疼痛。
在局部注射復合抗炎止痛藥物,可在針刀治療時起到局麻作用。同時消除跖腱膜局部炎癥,改善局部血供,加快炎性致痛物質的降解,從而使疼痛得到緩解。小針刀治療足跟痛,定點刺入壓痛點,即跖腱膜應力最高點,將局部變形攣縮的腱膜部分切斷,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局部應力,呈“十”字切開,能使松解更安全、徹底,是目前足跟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