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燕
[摘要] 報告30例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的觀察與護理。通過術前做好心理準備,術后嚴密觀察意識、生命體征、四肢運動和感覺,切口滲血滲液情況,有無出血、腦脊液漏、椎間隙感染等并發癥,術后第1天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本組30例患者,1例切口血腫,經及時處理于2周內痊愈。其余患者均恢復良好。
[關鍵詞] 頸椎;觀察;護理;康復訓練
頸椎前路手術的解剖比較復雜,術野較小,且毗鄰重要器官,難度大,早期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0.0%[1]。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本院共施行了頸椎前路手術30例,現將觀察效果和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本院骨一科行頸椎前路手術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18~74歲,平均49.3歲。病史20 d~12年。其中12例有四肢麻木,8例有肌力減退,7例感覺減退,8例胸或腰部有束帶感或負重感。肌腱反射均亢進。經X線、CT或MRI檢查后確診。15例為頸椎間盤突出癥,13例為頸椎骨折脫位,其他2例。均行頸椎前路手術,18例術后1周內腰腿痛癥狀消失,6例基本消失,6例減輕。本組1例術后切口血腫,經及時處理于2周內痊愈。3例術后5 d因停地塞米松及甘露醇后原有癥狀復發,患肢酸脹不適,給予布洛芬口服等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本組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史長,頸椎骨折脫位病情急、重,來勢兇,頸椎手術危險性大,患者產生恐懼心理。我們術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此項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可靠性及臨床開展情況,詳細說明手術過程、時間、麻醉方法、術后注意事項等。介紹患者與病區內同類患者交流,解除患者的顧慮,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并主動配合治療。向患者講解術后正確佩戴頸托的方法,幫助患者選擇型號合適的頸托,術前進行試戴。
2.2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 為患者進行頸椎前路手術術前需進行氣管食管推移訓練。用4根手指將氣管及食管向左、右反復推動牽拉至較松弛狀態,而且必須將食管牽拉過中線。本組有17例進行此訓練,第1天均有窒息感,不能耐受,由責任護士協助患者每天定時牽拉,牽拉力度、距離逐日增加,每次10 min,逐漸增加至30~60 min,3次/d,3~5 d后達到較松弛狀態。
2.3 其他訓練 四肢的屈伸活動:①雙手持重上舉訓練,肘部伸直,重量因人而異,不超過1 kg;②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開始時20次/d,以后逐日增加到每天50次;③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指(趾)踝關節的主動伸屈活動。
3 術后觀察與護理
3.1 病情觀察 術后每小時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至病情平穩,術后均給予床邊心電監護。觀察患者四肢活動、感覺情況,麻木是否減輕,有無大小便功能障礙等。重點為四肢肌力有無突然減退,或明顯加重。密切觀察自主呼吸情況,有無突然的呼吸困難、憋氣,血氧飽和度檢測應不低于90%。術后24 h內每小時評估1次,此后每天評估4~6次,注意與術前進行比較。
3.2 并發癥觀察與護理
3.2.1 腦脊液漏
由于硬脊膜外粘連及手術中操作欠細膩、硬膜撕裂所致。手術結束后責任護士主動向醫師了解手術過程,并詳細閱讀手術記錄,觀察創面滲液的顏色。觀察患者有輕微頭痛、頭暈、惡心癥狀,未嘔吐為腦脊液漏先兆。應立即取平臥位或俯臥位,緩解低顱壓癥狀,并用消毒棉墊覆蓋后砂袋加壓。靜脈輸注抗生素,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創面敷料干潔,每日換藥。同時安慰患者,緩解緊張情緒。本組患者均平穩過渡,無此并發癥出現。
3.2.2 出血 本組發生1例,為術中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止血不徹底、椎管內靜脈叢出血所致。術后3 h觀察發現引流不暢,切口敷料全層滲透,四肢麻木,感覺減退。立即在手術室行血腫清除術。二次手術后護士嚴密觀察敷料、引流量、顏色、性質,保持引流管通暢,每30 min擠壓引流管1次,每小時評估記錄四肢運動感覺1次。第1個24 h引流量220 ml,第2個24 h為130 ml,第3個24 h為30 ml,予以拔管。拔管后繼續觀察24 h,見患者四肢運動感覺正常,排尿順利。本組有引流條者,術后24~48 h拔出創口內引流條。
3.2.3 椎間隙感染
這是脊椎手術中較嚴重的并發癥,本組未發生。發生原因為術中所需器械較多,且需X光機定位,增加了污染機會。本組術前30 min靜脈輸注抗生素,術中做好各個環節的消毒及無菌操作,術后嚴密觀察手術切口、創面敷料,并監測體溫。
3.3 康復護理 頸椎前路手術的康復護理非常重要。具體分為如下幾個步驟:①手術當天及第1天臥床休息、臥床排便,麻醉消失后即進行下肢伸屈、直腿抬高及足趾活動,以防神經根粘連及下肢血栓的發生;②術后第2~3天可戴頸托在床上坐起,每次10 min,每天4~6次,觀察患者有無頭暈;③術后第4天鼓勵患者離床活動,初次下床應有護士在旁指導,最初下床時間要短。每次10 min左右,待適應后逐漸延長時間、增加下床次數。便秘者盡可能使用開塞露,避免負壓增加;④術后第1周增加活動度,如簡單的兩點式腰背肌鍛煉;術后第2周增加腰背肌鍛煉的力度,男性可采用三點式,女性可采用五點式訓練;⑤術后4周后患者可出院,恢復輕體力工作,但仍要堅持鍛煉腰背肌。半年內限制重體力勞動,避免頸部急劇的前屈、后伸及旋轉動作。注意頸部保暖、防寒、防潮濕,避免長期在床上看電視或者長時間坐立。站、走、坐的姿勢應正確,拾物時做下蹲動作或屈膝。
參考文獻
[1] 王慧琴.34例頸椎前路手術早期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0):88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