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敏子 賈洪森
急性心肌梗死屬冠心病的嚴重類型,男性多于女性,多發生于40歲以后。雞西市中醫院2008年1月至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現將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性別與年齡 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中,男36例,女1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19歲,平均50.2歲。其中10歲以下7例,占發患者數的15.2%。
1.2 發病季節 春季發病9例(19.6%),冬季發病19例(41.3%)。
2 臨床表現
2.1 梗死先兆 有先兆病例者23例(50%),其中表現為新近發生心絞痛者多見,表現急性左心衰竭者6例。
2.2 發病的主要癥狀 表現心前區疼痛者30例,占65.2%;癥狀不典型者18例,占39.1%。
2.3 酶學變化 檢測CK睲B者34例,其中20例升高,占58.8%。
2.4 心電圖 S睺段呈弓背向上型R波消失形成QRST單向曲線44例,占95.7%。
2.5 并發癥 有并發癥者44例(95.7%)。合并心律失常者27例(58.7%),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6例(13.0%)
2.6 死亡病例分析 本組46例,死亡6例,病死率13.0%。其中死于心臟驟停者3例,占50%;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占33.3%;死于急性左心衰竭1例,占16.7%。
3 護理體會
3.1 急性期要絕對臥床休息,一般要2~4周,使患者有安靜舒適的環境,患者的生活要有專人負責,這樣休息可減少全身肌肉活動,降低氧的消耗,減少靜脈血的回流,減慢心率,從而使心臟負擔減輕,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
3.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巡回,及時記錄心臟監護數據,密切注意脈搏、呼吸、睡眠情況,這樣可以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并及時搶救。
3.3 增加心肌缺血區氧的供給,一般采用高流量氧氣吸入,在濕化瓶內加入乙醇有去泡沫作用,可防止肺水腫的發生。促進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以及溶栓等。對心肌梗死患者也有良好解痛作用。同時可解除呼吸困難。減輕心臟負擔,縮小梗死范圍。
3.4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最好兩條,保證搶救藥物順利滴入。注意保護血管,從遠端開始穿刺,有靜脈炎的要做好熱敷。另外,根據醫囑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應用能量合劑及升壓藥。心律失常:一經發現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早產生,立即應用利多卡因50 mg靜脈注射,也可用10%葡萄糖500 ml加利多卡因800 mg靜脈滴注,要嚴格控制滴速,保持8滴/min。
3.5 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縮力顯著減弱的結果。在控制心力衰竭時,首選藥物為毒毛旋花子苷K,不用洋地黃,因洋地黃作用慢,有促進冠狀動脈收縮作用,使心肌缺血嚴重;而毒毛旋花子苷K作用快,對冠狀動脈無影響。要正確記錄出入量,注意有否電解質紊亂。在應用洋地黃制劑時注意有無中毒反應,如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等,及中樞神經系統、心臟方面反應,有以上情況都要及時報告醫生,盡早處理。
3.6 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由于長期臥床,胃腸活動減弱,排便發生困難,如用力過度,有時可導致突然死亡。因此,要積極鼓勵患者多吃水果、蔬菜,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用輕瀉劑軟化大便,如仍有困難則給低位鹽水灌腸,有排尿困難,可用留置導尿,并定期做膀胱沖洗,腹脹者用肛管排氣。飲食要進低膽固醇、低動物脂肪的膳食,避免進蛋黃、動物內臟、肥肉、動物油。可進瘦肉、魚類、豆制品、植物油,保證蛋白質的攝入。
3.7 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死于三大并發癥,即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因此,護理人員除密切觀察病情外,還要做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和搶救工作。心源性休克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休克的產生主要是左心室損傷后,心排血量降低,心血管收縮不足引起。凡發現患者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全身大汗淋漓、脈細而快、血壓下降等現象都要引起注意,立即向醫生匯報,及時做好抗休克處理。
4 出院指導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住院治療階段已備受重視,出現合并癥能及時發現并恰當處理,然而,患者在院外康復過程中常有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因此,恰當的出院指導非常重要。
4.1 避免誘因 生活中總有引起情緒波動且無法回避的事情,如親人的團聚與離別、意外事件等。患者自己應當調整情緒,保持心態平和,保障足夠的睡眠,避免體力活動。有心力衰竭或心絞痛者家中最好備有簡易氧氣裝置,活動前后配合氧氣吸入,并含服硝酸甘油;在冬季變換時注意增減衣服、蓋被,減少活動量,預防感冒。
4.2 康復鍛煉應注意,不要在飲咖啡、濃茶后進行康復活動,不要在過冷或過熱的水中洗澡以免發生意外。寒冷或高溫季節應降低活動量。如果患者有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眩暈或出汗等癥狀要停止活動,就地休息,含服硝酸甘油。
4.3 指導家庭自救 囑患者家屬掌握自救知識。教會家屬如何判斷心跳、呼吸停止,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家屬除拔打120急救電話外,能立即行心前區叩擊1~2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心臟按壓、口對口人工呼吸,必須維持到救援人員的到來。